APP下载

“變革創新”由政府官員出發

2019-09-12廣島

澳门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官員民眾特區

廣島

8月是本澳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的日子。作為今屆選舉唯一入閘的候選人,他提出的“協同奮進、變革創新”理念,承諾深入傾聴澳門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聲音訴求,無疑是貼近了當下的社會發展形勢需求的,因而得到本澳社會各界普遍的認同。很多有識之士都看到本澳回歸20年來,一路走過,表面風光,但其實繁華背後,不論民生經濟還是法制基建都存在不少或大或小的問題,有的甚至堪稱社會惡果令本澳全社會集體買單,因為這類的惡果太多,本文篇幅難以一一提及,僅以近期引起社會關注的智慧城市和輕軌來講下。

智慧城市,乃當今熱門話題,政府自提出建設澳門為智慧城市,屈指一數,已跨入第3個年頭,澳門智慧城市在哪?市民若問特區政府,相信沒有一個官員夠魄力給出答案,反而官員向社會公佈的智慧城市發展大計層出不窮,廣大市民仍是一知半解,不明政府究竟有何良策。事實勝於雄辯。馬雲二年前的2017年8月4應邀蒞澳,全城轟動,共同見證阿里巴巴和澳門特區政府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宣稱利用阿里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在交通管理、旅遊、醫療服務、城市綜合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為澳門構建城市治理的人工智慧中樞,助力澳門發展為智慧城市。只是,至今,市民是智慧人才不見,智慧城市也不見,真是應了:澳門就是與別不同的戲言。

一直以來,很多社會意見批評政府很多公共政策,皇帝(官)不急,反而太監(民眾)急。以關係70萬市民、3千萬遊客出行便利的輕軌工程來講,由2003年當時的特區政府提出規劃,到今年2019年年底(可能在回歸日),路氹段(坊間稱觀光車)有望落成使用,時間跨度逹16年(四分之一個世紀),人生有幾多個世紀,澳門人等下等下,孩童成了青少年,青年成了壯年,壯年成了老年,都係等不到澳門政府對澳門段輕軌有個說法:就地一鋪去馬還是回頭是岸懸崖勒馬?至第五屆特區政府就來上任,市民仍舊未等到官員一個Yes或No的決策。

誠然,政府的不表態,不等於問題就不存在了,輕軌問題如是,智慧城市更如是。澳門市民很單純,很順從政府,即使是輕軌、智慧城市這樣的重大基建,因為政府的不作為,也沒有人去挑戰政府的權威,大家都在等待下一步的消息,哪怕官員一個模糊不清的表態。正因為政府資訊的不公開,不透明,民眾處於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之下,意味著關乎重大的公共利益的公共決策,把民眾的參與權給徹底給排擠出了門外,試問,除了建制內的社會精英,廣大的社會民眾又有何本事窺探到政府政策的決策走向?輕軌問題如是,智慧城市亦如是,因為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的缺失,對決策管理層無法形成監督的力量,那麼,決策層還有什麼動力或壓力去努力做出一番事業出來呢?不做不錯、拖拉、卸膊早已成為了特區官場盛行的風向,更成了官員自我麻醉的尚方寶刀。

可見,特區政府官場最大的業績,就是培養了一大批體制內適者生存的官員。而這種政府管治文化之下,給澳門社會帶來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民生、經濟、法制等範疇一再延誤,除了用全社會面對惡果形容,筆者找不到另外一個更貼切的形容詞了。很多民生的公共政策,官員習慣以非緊急,沒有逼切性要立即解決的理由,而任由之拖延下去,然而,往往就是這類官員認為沒有逼切性的民生事項,因為種種人為的延誤而造成代價不菲,輕軌就是最經典的民生基建之一,而令全社會買單的最佳教材。

澳門回歸20年了,再用“細路仔”形容管治能力已站不住腳,也不再有人會Buy這個藉口了,試想,由哇哇落地的嬰兒經過20年的成長,已成長為一名朝氣勃勃的青年,誰能容忍這名青年仍以嬰孩自居,拒絶成長?試問,在這樣的發展思維之下,又如何可期待他們能做出什麼實事出來?一而再的事實一再說明了,不論輕軌,智慧城市,皆是民之所痛心之處。未來,特區政府有否承擔,還看官員有否“變革創新”的新思維。

猜你喜欢

官員民眾特區
全球新增绿化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