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反恐角度看美国的全球战略

2019-09-12杨子

大经贸 2019年7期
关键词:全球战略合理性美国

杨子

【摘 要】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制定的。在反恐政策形成以前,美国全球战略体现在遏制社会主义、输出意识形态和局部战争等方面.今天恐怖主义日益猖獗,使得反对恐怖主義成为其全球战略的最主要内容,反恐政策的演变也体现着全球战略的调整。美国通过反恐推行全球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合理性,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而无视他国主权的行为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遭到了国内外的多方质疑。

【关键词】 美国 全球战略 反恐政策 合理性

引 言

21世纪以来,尽管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必须承认,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这点可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即我们所说的“全球战略”)上体现出来。全球战略的产生,无非是意识形态、安全、经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前,朱秀芳老师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全球战略》一文中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例,分析得出“冷战中的热战”既是美国扩大军事影响的极端方式,又是输出意识形态的手段的结论;而翟志钢老师在《从科索沃战争看美国全球战略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科索沃战争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场实战检验,体现出了其全球战略倾向“单边主义”、关注“人权问题”等特征;以上两位学者是从战争入手,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分析。冯峰老师则在《普世价值与美国全球战略》中指出,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不仅是美国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其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球战略就是以这种“普世价值”为依据的,这是从价值观念方面对全球战略进行的分析;黄仁伟老师则在《美国全球战略的经济因素及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中指出,虽然经济因素曾一度让位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但它仍然是最深层因素所在,左右着全球战略的下一步走向,从而论证了全球战略中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已有的论述各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将试图从反恐角度角度入手,来探究美国的全球战略。

一、反恐政策出现前的全球战略: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限

美国的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由来已久。全球战略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张扬的概念,即使美国实力雄厚,也未曾敢于在国际社会公然提出,而是美其名曰“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学者罗伯特.利伯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出“大战略”的概念,指出所谓全球战略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手段来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1]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其具体含义也不尽相同。

(一)一战前:以“门罗主义”为代表

早在1823年,神圣同盟试图插手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时,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就在当时的国情咨文中发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言论,该主张实际上将拉美地区看做了自己的“后花园”。这是美国在美洲大陆最初的地区性战略构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权论”的提出,为美国进一步发展其全球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其向外扩张的野心。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内,美国全球战略虽未完全成型,但实际上已经形成对外界的压迫,尤其是美洲大陆。

(二)一战爆发至二战结束:以“威尔逊主义”为代表

一战后,美国的处境与大多数欧洲参战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损失最小同时获利最大,甚至由此出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经济繁荣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威尔逊主义”应运而生——强调自由与道德,并试图披着道德外衣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殊不知正是这种道德原则在深刻影响后世外交政策的同时,也形成了某种桎梏,导致后来出现了“双重标准”,一种“令人厌恶的哲学”。[2]

二战爆发后,“孤立主义”的老路走不通了,那“讨人厌”的道德主义迫使美国政府开始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并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选择与反法西斯国家并肩作战。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拥有较为积极向上的含义,即团结反法西斯力量,共同致力于击败西斯邪恶势力。

二、反恐政策出现后的全球战略:20世纪70年代后

反恐政策是伴随恐怖主义袭击的发生而产生的,在1969年美国驻巴西大使被绑架之前,美国对待反恐事宜并不热切,甚至对这次绑架案也只是采取温和的谈判方式。但此后,随着发生在国际社会以及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案件逐步增多,其中包括1972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慕尼黑奥运村恐袭案,美国开始试图制定有效的反恐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反恐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并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美国反恐政策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

(一)冷战期间:“遏制”为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大国走向对抗。美国方面以“杜鲁门主义”和凯南“遏制理论”为先声,主要实施以“遏制”为实质的对外政策,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中。这一时期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遏制”,美国之所以不断煽动、怂恿发生革命的国家的资本主义拥护者镇压国内的革命势力,甚至在朝鲜和越南亲自插手,就是因为害怕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使得世界秩序向不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日后历届政府提出的“肯尼迪主义”、“里根主义”等,都是在“遏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时期全球战略的调整还可以按照反恐政策的改变分成两个小的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

从美国对1969年驻巴西大使被劫持案件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当时美国政府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反恐政策,而是选择与恐怖分子妥协谈判救回人质。而后不久在乌拉圭又发生了类似的官员被绑架案件,美国拒绝谈判从而导致人质殒命。这次事件进一步暴露了美国在反恐政策方面的不完善,妥协与强硬并存,效果并不理想。直到1972年德国慕尼黑发生奥运村恐袭案,以色列运动员惨遭杀害。这一事件震惊国际社会,也引起了美国对反恐事务的进一步重视,尼克松政府甚至建立了“内阁反恐委员会”专门处理相关事宜,这也为下一时期反恐政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正处冷战中期阶段,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在遏制苏联上,而美国反恐政策则刚刚形成,显然还没有被纳入到全球战略中。

2、中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待恐袭案件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并且开始主动出击,打击恐怖势力。惩罚性威慑政策,亦称报复性威慑政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走向。它强调先发制人,当时的國务卿舒尔茨曾说“如果一个人想杀死你,你必须先杀死他”。在这种理论基础上,1986年美国对利比亚发动的袭击成为本阶段典型代表。但这次行动缺乏证据,国内外抗议声不断。这一时期的反恐政策收效甚微,只是看上去强有力而已,实际上恐怖袭击发生频率不降反升,社会各界质疑声音见长,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继续对反恐政策进行调整。

这一时期处于冷战后期阶段,美苏对峙初现消亡端倪,美国已经在向着胜利迈进,开始考虑冷战结束后,全球战略的调整。故而,美国这时在反恐政策上的变动实际上体现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全球战略调整。“新灵活反应战略”就是美国跳出单纯遏苏、实行主动出击的扩张性全球战略最具代表性的政策。

(二)冷战后:重心东移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而后美国正式确立起“一超”地位,在反恐政策方面亦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是为美国反恐政策发展的后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反恐以预防性攻击政策为主。如果说上一时期的政策是在炸弹即将爆炸时将引线剪断,那么这一时期就是在炸弹还未出现时,就将一切可能出现炸弹的地方进行打击排查。伊拉克战争就是其典型代表,美国对一切可能威胁到其国家安全的国家持敌视态度,不允许这些国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在无形中伤害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美国还将自己的国家利益置于国际反恐事务之上,“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始终存在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中。

2001年发生的“9.11”恐袭案无疑是对美国霸权的当头棒喝,美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将反恐政策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种较上阶段更为主动甚至有点激进的反恐政策,无疑是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更加开放的一大表现。布什政府曾就此提出“反恐划线政策”,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全球战略重心东移趋势更加明显,总体上呈现“稳住欧俄、控制中东、聚焦亚太、围堵中国”的战略特点。

显而易见,反恐政策在出现之时,并没有与全球战略产生任何瓜葛,当其发展到中后期,则越来越成为全球战略的某种外在体现,而全球战略也借助反恐而得以实施。在反恐政策形成以前,美国全球战略体现在遏制社会主义、输出意识形态和局部战争等方面,正是由于后来恐怖主义的肆虐,才使得反恐成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内容。可见,美国的全球战略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可以肯定地说,将来国际形势再次发生变化时,美国的全球战略必然还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国内外的态度

美国的全球战略在调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或好或坏的影响。在这一问题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看法。

(一)国内:多方质疑

美国反恐政策自形成发展至今,并未带来绝对安全,恐袭频仍,国民内心的不安全感依然存在,并且认为发动战争、贸然干涉其他国家事务并非只为反恐,而是政府另有图谋,典型代表就是在“9.11”后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被指责是以反恐为借口侵略弱国,并没有抓住造成恐袭案件的主要操纵者。同时,政府企图迷惑群众蒙混过关和拒不认错的态度也激起了民愤。

(二)广大发展中国家:反美情绪蔓延

近年来发生的地区冲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美国在这一区域内的反恐活动引发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和中东,都或多或少的对美国的反恐政策持批判态度。其中受到战争直接破坏的国家,特别是穆斯林国家,例如阿富汗和伊拉克,反美情绪尤其高涨;以中国为代表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对此抱有批判的态度,质疑美国反恐的真实目的,对涉及到领域安全的问题严防死守,寸土必争。但是这并不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纵容和包庇伤及无辜的恐怖袭击活动,相反,他们致力于寻求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加以遏制。

(三)欧洲国家:摇摆不定

长久以来,英国、法国等老牌欧洲强国一直追随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得到美国庇护的同时,也一度因此受到恐怖分子的“关注”,并且在伊拉克战争发生之后,欧洲民众中间质疑声音也逐渐高涨,亲美国家与其他国家渐生裂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欧盟的内部团结。欧洲国家实际上既不想被美国控制,也不想失去美国的保护,想要兼得鱼与熊掌,又害怕鸡飞蛋打,[3]因而常常是举棋不定,左右摇摆。

总体来看,从反恐角度看美国的全球战略,既有合理性,又有其不合理之处,故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看法不一,但大多倾向于批判。

结 语

客观来讲,在当今国际反恐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美国借反恐推行全球战略,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而无视他国主权的行为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美国推行的反恐行动中,有粗暴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现象,不可避免地给当地人民带去了灾难,这不符合美国一贯强调的道德与人文关怀,并且也违反了国际法;其次,在反恐的合作程度上,美国无法同各个国家地区达成一致,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美倾向,美国孤军奋战付出代价太大;而且美国在组织反恐行动的过程中带有严重的“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色彩,这也使得全球战略寸步难行。

面对恐怖主义,世界各国必须在确保国家主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有能力的大国进行反恐,共同致力于打击“当今的法西斯”,这样国际安全才可能得以确保,国际和平稳定秩序才可能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 刘德喜.论美国的全球战略[J].国际政治研究,2003(2):74-80.

[2] John·Lewis·Gaddis.The Cold War[M].翟强,张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68-169.

[3] 杨晴川,于大波.“配合”美国反恐,欧洲国家常犯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6-9-13.

猜你喜欢

全球战略合理性美国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战略格局新变化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及影响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
美国全球战略下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