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助力环保教育之我见
2019-09-12张琳
张琳
摘 要:音乐的欣赏,对培养高尚的品格具有重大的作用。基础教育领域,通过音乐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观念引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音乐老师完全可以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扬长避短地進行对环境的教育,采用水滴石穿,触类旁通的方法,让学生在娱乐知识的同时,也能梳理一定的环保观念。从小就热爱自然,培养他们的爱环境的优秀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公民。
关键词:音乐;环保教育;热爱自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生活的基础。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的保护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责任。音乐是人类最古老也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的形态,它能以独特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获得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音乐本身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音乐教育的时候,通过加强对环境教育的培养来塑造一个完美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个音乐老师的使命。
一、音乐中的环保
自教育部对音乐的新课标做出新的目标以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把发现美和追求美来作为自己新的教学理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新一代音乐老师的更高追求。一个美的环境,能够有利于人类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环保意识成为了一个人基本的素质。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必须把环保意识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环境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通过美感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能够更好地把环境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融合起来带动学生的环保观念,把环保教育与音乐艺术融合在一起,启迪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个也是其他学科所不可及的。
二、音乐中的环保策略
1.设置环境教育的情境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音符生生地塞给学生,来打击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劲头。所以老师需要尽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而这种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通过合适的图片、视频等来实现。既符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更是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有效的办法。例如,在对《红海滩》一课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同家长在节假日的时候去野外来收集一些鸟叫声,也可以去红海滩风景廊道去拍摄一些黑嘴鸥和红海滩的照片。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比课堂更好的知识,然后进行小组的展示,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鸟类的知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的现状及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2.赏析歌词,领略环境美,促进环境的保护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美景和和谐的声音,以及更广阔的空间来让人们最大化地想象美。而音乐作品能够借助各种乐器和歌词的变化,来描述自然界中美的景象,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歌词中所描绘的声音、光亮、色彩等进行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如《红海滩》一课中,歌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面,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能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领会家乡的美好。学生能够跟随着歌词的描写想象到红海滩、大海,丹顶鹤、黑嘴鸥,感受到家乡的生机,也能体验到湿地的珍贵,充分地感受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从而在他们心里燃烧起对环境保护的欲望,促进他们的环保观念。
3.用废弃物制作小乐器,进行环保教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对废旧易拉罐、塑料瓶等的回收来制作一些乐器,比如沙锤等等,也可以利用啤酒瓶盖儿来进行风铃的制作。让学生在回收废品再利用的时候体会到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人类发展的今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但科技带给地球环境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改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一些有理性良知的人,经常性地发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希望每一位公民都能自觉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时候音乐课堂要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地发挥它的优势,提高对新一代人环保的要求,积极地做出自己的努力。
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重视的问题,也是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加强对环保的教育是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地球的有效的途径。在如今全面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学校应该加强对环保教育意识的推广,让学生更好地具备爱护环境的意识,明白保护环境是一种责任,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来进行对环境教育的渗透,更好地呼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让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新一代的主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树燕.音乐中的环保思考[J].考试周刊,2015(4).
[2]高红.论音乐在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3(1).
[3]赵立琴.音乐环保教育课堂上的有效预习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7(76).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