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智慧的相关思考

2019-09-12尤顺天

新课程·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思考小学语文

尤顺天

摘 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就是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加入智慧教学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思想。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好每个阶段,因课而异进行导入,并运用不同的方式在讲课过程中表现智慧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智慧;思考

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课堂上的听讲和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得提高语文能力的方式和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智慧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语文的内涵,而且可以有力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喜欢上这种精彩的智慧教学。本文根据语文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程智慧教学运用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智慧的重要意义

我国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固守的教学方式是强调课堂纪律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学习起来生硬与枯燥,还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挥。另外不少学校就为了突出成绩,选择了陈旧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教学毫无生机可言,使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智慧性。

因此,更新教育理念成为创新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智慧教学,转变应试教育的思想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思想。虽然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能较快出成绩,但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非常不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在课程教学中引发学生兴趣,转变“要学生学”的思想,这样不断地创新教育智慧,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二、教学智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培育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需要时间来积累和验证,只有不断地收集教学智慧之花,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智慧课堂。想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智慧课堂,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阶段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的导入智慧需要因课而异

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巧妙的导入,所以教学智慧的体现应从课堂导入入手,这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导入的时候就是考验教师技巧的时候,需要教师根据课文的类型来布置不同的场景。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讲到放风筝的时候,首先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的风筝实物,让学生依次来观察和分析风筝的特征和结构,然后再让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看到的风筝和放风筝时的亲身感受,这样将风筝的实物作为导入点,再导入课文的主题,从而让学生从内心里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产生共鸣,从而对课文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二)教师在讲课中的智慧体现

讲课是上课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师的强项,将教学智慧融会贯通到讲课之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社会发展神速,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他們的关注,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寻找更多有趣的素材做好备课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到朗读环节,教师一定要对课文提前进行朗读预演,避免出现结结巴巴的情况影响课文的美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板书也是十分重要,由于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用板书的形式写下来,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要点。

(三)教师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更多的智慧教学方法

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不尽相同,各有其特点,继续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只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分化。因此,课后总结和反思离不开教学智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经验,再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对学生进行评估,然后找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就此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达到比较统一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取得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和制定相应的学生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教学方案应用自如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可塑性非常强,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智慧教学,同时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不可生搬硬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铭凯.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何以生成:源于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2(9):28-30.

[2]李章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语言使用的思考[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9):320.

[3]朱宏军.追寻有效理答 打造智慧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理答策略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2(1):6-7.

[4]姚村艳.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智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思考小学语文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