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与书道

2019-09-12姜言博

中华书画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家书法

姜言博

崔传富研习书学近三十年,真、草、隶、篆齐头并进。其正书以小楷为主,结字平正典雅,法度森严,行笔徐缓中略见浓淡,故其庄重之中多显灵秀,既端庄稳健,亦复爽朗舒泰。其章法以“势”造“意”,布局平和舒展,观之如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应该说,崔传富的小楷创作独具匠心,初具大家风范。梁启超评价正书时曾有八字:“界格森严,法书深刻。”笪重光《书筏》云:“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崔传富的小楷創作无一不遵循前人教诲,看来他是深谙个中三昧的。

崔传富研习正书的同时,篆书创作尤为用功,曾多次参加全国大展,成绩斐然。其篆书笔画匀称流畅,字型修长俏丽,线条圆润简洁,笔酣墨畅,气势沉雄。而在章法上,崔传富多沿习古人,纵成行,横有列,纵横有序,字行间疏密有致,疏中有密,密中带疏,法度精严,具庙堂之气。明代解缙《春雨杂述论学书法》云:‘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崔传富于此有深刻体味,在作品中也多有体现。

近年来,崔传富真、草、隶、篆创作俱各有成。作品多由四体竖幅成屏,既有真楷严谨规矩之韵,赏之如品甘醇美酒;又有行草书流动险峻之势,观之如见清瀑飞扬;还有篆书古朴遒丽之气,品之如听古琴悠扬;更有隶书浑穆宽厚之象,读之如饮陈年普洱。四体精品真可谓各有千秋。

崔传富博学多才,与他广博的艺术观不无关系。三十多年前笔者与其相识。当时,他刚刚毕业于师范学校,因成绩特别优秀留校任教。在其办公室里,笔者看到他正在读一本与书法无关的书,不是“闲书”,而是一部高深的史学专著。我向来认为,不论什么人,只要读书,也不论是否“闲书”,总是开卷有益的。不少艺术家和作家除了专业技术之习,几乎不与外学相浸。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一个大误区。前不久,我在一位画家的画室里赏画时说过,希望这位画家多读一些书,尤其是画外的书多读一些。崔传富很早就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在方入壮年之时书艺大进,愈近书艺巅峰,皆源于其长期博览群书的知识积累。

崔传富弱冠之年即师从当地书家王懋,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15年,期间专攻书艺,深入研究书法理论和书法技巧,系统梳理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源流递变,选择代表性碑帖加以临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崔传富在不问断地书法研习的同时,开始对书法艺术作深层的探索与研究。首先,他提出了书法衰微说,并以余秋雨的《笔墨祭》佐证。他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就会慢慢走向衰微。时下,电脑技术几近取代笔书,这对于以软豪为生命核心的书法来讲,无疑于雪上加霜。古代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书法大家和大师,是因为毛笔是那个时代的士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工具,几乎笔不离手。这种大环境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以及书法大家和大师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当下,许多人已经“提笔忘字”,如何指望能出大师?崔传富的书法衰微说,或许有些偏颇,但笔者大体还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笔者认为,不仅仅电脑技术的革命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摧残,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对当代书法艺术创作更是有着不可推托的责任。即便一些不谙功利的小学生们(注意,是小学生),这些孩子学业不是很多,又处在一个被浮躁的社会风气滋养的氛围中,为了让他们的心情平静下来,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习书。应该说,这样的选择对于书法艺术的发扬光大是有利的。可惜的是,一旦这些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学业负担加重,很多习书的小学生便放弃了习书,剩下的只是凤毛麟角。如此看来,崔传富的书法衰微说决不是空穴来风,是对书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状作出的一个无奈的评价和悲观的预测。

崔传富悲观的书法衰微说的思想,还渗透在他的书法闲适说这一观点中。崔传富认为,书法是先用来娱己,其次是娱人的。书法仅仅是一种自我修养,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武器。以天下为己任的书法家们未免显得太天真。关于书法闲适说,似乎以前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而在文学界,许多年以前就有人提过文学不是匕首,也不是投枪,文学只是一种娱己娱人的小玩物。笔者其实是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的。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虽然不是匕首投枪,但是她们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大烟大云,长期浸淫人们的心灵,浸淫社会,就像中国中医学说的“大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们的心灵和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崔传富的书法闲适说虽然不无偏颇,笔者倒觉得如果把他的书法闲适说的观点糅合进他的书法涵养说中,似乎就会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崔传富认为,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是养出来的。烟云供养,方有好的山水;诗书供养,方有好的人道。当一个人的专业技法达到一个水平线时,就会停滞不前。为什么上百万人习书,只有少数人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其实论及技法,“上百万人”和“少数人”的水平是没有多少差距的,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差距的或许就是涵养。涵养是一种身心修养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知识积累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高标准的身体力行的表现,是知识升华至人道的高境界的灵魂力量。涵养通过对世界万物千理的净化吸收,渐渐滋养而成,是一种自觉的自修的成果。在修养的过程中,越是心情闲适的人越容易成就,因为他们摒弃了狭小的自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成就了宏大无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闲适心境的书法家更容易成为大家甚至大师。崔传富,甚或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笔者当然希望这是真的。

崔传富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这对他修养的提高和境界的提升无疑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读书,崔传富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使他由一个“技法”型书法家向“学者”型书法家做了成功的转型,成为一个学识更加宽泛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书法艺术转型实践以及对中国书法史的考证,崔传富提出了他的又_个重要学说:书法性灵说。崔传富认为,书法是“悟”出来的。苦练可以把字写的熟练。可以练成抄书匠,但练不成书法家。这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苦练是训练技法,由“技”入“道”靠的是“悟”,靠灵性,靠天才。过去,我们反对“天才论”,但在文学艺术领域,笔者是赞成“天才论”的。抽而绎之,崔传富的书法性灵说其实就是书法“天才论”的又_种提法。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书法由“技”人“道”,没有灵性没有天才是做不到的。

中国当代书法家们多数人在讲“技”,讲“法”,而极少有人讲“道”。笔者曾经与崔传富谈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人将书者称为“书法家”,而日本人则称书者为“书道家”,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境界高低立判。况且书之有“法”无“道”,只有规矩,却没有创造。既然没有创造,又何来书法创作一说?因此,笔者觉得中国的书家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在“道”上下一番功夫?所谓成道者,非大灵大悟者不能成。这正是崔传富书法涵养说的主题所在。笔者希望崔传富将这些体悟尽早融为一体,最终将这一理论表述更加完美,形成有理有据的书法理论体系。相信这种学说反过来一定能推动崔传富自已的书法艺术创作,能使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高胤园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家书法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诗书画苑
书法等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图说书法(三十九)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