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的气象科技作为

2019-09-12郑治斌王晓莉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乡村振兴

郑治斌 王晓莉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在创新乡村振兴手段、创造乡村致富新契机、服务乡村振兴目标、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了气象科技振兴乡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现代气象科技服务农业、挖掘乡村气候资源、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农业转型、利用气象科技助力农业保险、完善鄉村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体系、开展农村气象科普宣传等促进气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策,为气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趋利避害、减灾增收”作用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气象科技;气象服务;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P49;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4-0167-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urgent needs of meteorological technology servi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uch as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means, create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countryside to get rich;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goals, helping the countryside to get rid of poverty,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vitalizing the rural areas. On this basi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use moder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erve agriculture, tap rural climate resourc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griculture, use meteorological technology to help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r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to provide "two-wheel drive" for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trengthening and avoiding disasters, reducing disasters and increasing income"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ather service; supporting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围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

《意见》在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方面要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其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等。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方面,强调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强调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强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等。在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方面,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服务等。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方面,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等。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强调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等。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长期以来,各级气象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科技必不可少,它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基于此,气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及时性、普惠性,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靠的气象科技支撑和服务。

1  气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勾画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就必须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服务。

1.1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气象科技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1],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2];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2]。还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进村渠道,不断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3]。这些都需要气象科技的参与和服务。

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业,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创新产品供给,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4]。这些方面气象科技都不可或缺。

1.2  气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手段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转变。围绕国家“三农”工作重点,谋定而后动,不断创新气象科技服务手段[5]。广西气象部门建立了“甘蔗智能精准服务模式”,利用物联网、数据云平台和智能决策、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气象监测预报等服务信息与防灾减灾措施的无缝衔接,取得了“气象监测预报+规模化生产管理+生产信息反馈互动”环环相扣的链条式效益,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向智能精准服务模式的转变。安徽气象部门开发的“惠农气象”APP,将气象与涉农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汇聚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互通有无,通过精准定位用户位置,在农作物育种、耕种、喷药、收割、晾晒等关键节点逐小时推送天气预报,并智能推送农业综合信息及农业科技在线众包、网络社区互动等服务,打造“互联网+气象+农业”的网络社区众包模式,最大限度奉上“新鲜”的气象科技信息。江西气象部门研发的“江西微农”,可自动匹配不同地域的农户与管理者,实现精细化和指向性服务,利用大数据分类管理技术,气象服务更精准。重庆市气象局研发了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搭建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子系统、智能服务网站、“掌上通”子系统及业务监控系统等。

不仅如此,气象科技元素还渗透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竭尽全力。在各项农事活动期间,依靠气象为农服务格点化预报与实时订正,通过充分利用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基于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格点化预报、基于作物模型与遥感融合等的定量化评估技术,气象部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气象条件监测预报信息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信息服务。截至2018年8月,气象部门累计编制修订了61项全国性农业气象技术标准和14项业务服务规范、技术指南,制定了5 548个农业气象指标,研发推广了60多项农业气象适用新技术。基本形成全国、省、市、县四级业务和延伸到乡的五级服务格局,业务服务职责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明晰;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10个特色农业气象中心,全国建成6个独立运行的省级农业气象中心,12个省份成立44个省级农业气象分中心;形成了由9位全国首席服务专家、百余位正研、千余位高工为主组成的农业气象专业队伍[6]。

1.3  气象科技创造乡村致富新契机

气象部门依托自身科技优势,集中力量,全力融入国家精准扶贫发展战略,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创造致富新契机[5]。中国贫困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时有发生[5]。但这些地区的太阳能、风能和农业气候资源却非常丰富,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先天资源禀赋。为此,中国气象局围绕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强化气象助力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制定《中国气象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气象保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开展贫困地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推进贫困地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等重点任务。主动对接贫困地区服务需求,挖掘优势资源,塑造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气象服务的供给侧优化,用独特的气象科技优势为贫困地区创造致富新契机,是当前中国气象部门的重任之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贫困地区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联合推进气象信息在贫困地区防灾减灾、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贵州省气象部门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优势,截至2016年,已为50多个风电项目进行了气候资源评估。六盘水市盘县就属于太阳能资源富集区,滑石乡岩脚村成了全省首个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试点村,全村家家户户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板,用电不花钱还能赚钱。陕西省气象局编写《陕北优质苹果种植区可适当北扩》的决策建议,促成全省苹果新增面积达到20万hm2,推动40多家果品企业和合作社认证,附加值平均提升15%。气象部门还推广了农业适用技术超过13万hm2;应用干旱防御技术提高果园30%左右的水分利用效率;苹果花期冻害防御适用技术则促使每公顷苹果园减少1 200元以上的经济损失。甘肃省气象部门针对定西马铃薯的种植生长条件,制定播期推迟20~30 d的精细化播种方案,并逐年开展适播期预报服务,大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平均每公顷增产约1 395 kg,年增收约1.55亿元。永登县气象局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农业气象大数据融合分析,让永登娃娃菜打破了气候条件造成的只能“一年一茬”的制约[5]。这些都体现出气象部门作为重要科技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组织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国家气候标志”评估工作;整合贫困区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和节假日制作覆盖贫困地区的旅游出行专题,帮助贫困地区景区挖掘生态旅游市场价值。

1.4  气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目标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气象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紧盯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和信息流畅等方面的短板,做好相应的各项工作[7]。

围绕产业兴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包括开展气候品质认证、服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编撰气候图集,为当地经济社会發展、公众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提供气象参数和依据。如贵州省气象部门近两年开展“一县一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已完成县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125个、气象灾害风险区划271个,完成31个县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认证工作。陕西省气象局联合山东、河北、甘肃、山西、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气象局,整合人才和技术资源,共同创建国家级苹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2017年获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的联合认定。

围绕生态宜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坚持趋利与避害并举,积极推进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防雷施工图集,推进农村住房安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升农村科学文化素养;围绕防雷减灾,加强预报预警;科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服务抗旱、防火、污染天气治理等,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精细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及戒备服务系统建设,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通过农业气象微信服务号、多媒体综合气象发布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升级改造等项目开发,迅速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和气象业务服务水平。

围绕治理有效,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搭建共享共用治理信息平台;共建农业气象微信平台,开展智慧信息为农服务。气象部门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和2016个县级终端,国家、省、市、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基本形成[6]。2018年2月,重庆市气象局联合腾讯针对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发出集应急视频会商、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气象为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预警视讯系统,并已在奉节、巫溪、石柱实现运行。甘肃武威市气象局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气象服务。

另外,气象服务逐步融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的“三区三园”建设,累计建成农业气象示范田1 858块,示范面积达8.4万hm2;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直通式”服务,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覆盖全国近100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惠及37.6万注册用户;各地完成76项农业保险天气指数研发,开展了涵盖粮、油、水产、畜牧、花卉、中药材等60种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评估[6]。

1.5  气象科技助力乡村脱贫攻坚

贫困地区资源利用率有限,生态特别脆弱,居民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对气候变化极度敏感,防灾抗灾能力弱,极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导致长期或反复性贫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在防范抵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贫困、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仍有很大的施展空间[8]。

气象灾害影响。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1984—2014年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约2 34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及3 970人死亡,且中国70%以上的气象灾害发生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的各类气象灾害使农村返贫现象严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凸显贫困人口应对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因灾返贫、因灾致贫、因灾积贫已成为阻碍当前减贫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8]。气候变化与贫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的影响估计会减缓经济增长,使扶贫更加困难,进一步削弱粮食安全,拖长现有的并产生新的贫穷困境。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称,气候变化已经阻碍了脱贫步伐,如果没有快速、包容性和气候智慧型发展,如果没有有力保护穷人的减排努力,到2030年全球贫困人口将可能增加1亿多。而且,来自气候的相关冲击可能使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8]。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方的生产力格局,对增加居民收入和减少贫困具有很强的约束性,也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气候要素是决定某一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本底性条件之一。在制定各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中,需要气象科技发挥在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确保扶贫政策的合理性[8]。生态保护与建设。贫困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任务高度重叠,且极为艰巨。据统计,95%的贫困人口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地区。生态保护区域与区域内贫困个体之间的“绿色悖论”客观存在,扶贫开发产业政策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因此,气象科技要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8]。

2  气象科技振兴乡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气象科技支撑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国家要求和乡村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1  气象科技参与乡村振兴力度不够

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都离不开气象科技的参与和支撑。一是乡村地区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由于技术手段等原因,气象科技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二是各地气候、生态等环境情况不同,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有些欠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偏低。三是气象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气象科技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有些为农气象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很好地转化和推广应用。

2.2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欠缺

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气象监测密度不够、要素单一、梯度观测欠缺、观测设备老化等问题亟待改善;气象预测预警的准确率、时效性和精细化程度亟待提高;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气象监测预警多是面向一定区域,还难以深入到乡村的某一个点,预警信息一般只能保证传递到乡村气象信息员或村干部手中,远没有实现精准推送。

2.3  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乡村气象服务产品单一,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引导农民利用优势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难以满足针对山区特点开展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9]的需求。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亟待完善,规避风险的能力还不足,工程性的气象防灾手段还不多。

2.4  农业保险参与度不高

农业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是大范围的,灾害损失难以避免,但农村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占比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10]。气象科技没有发挥好在农业防灾减灾重要关键环节中的作用,其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预警、判别、定损作用没有体现。农民对气象科技参与农业保险的认识仅限于一般性生产活动安排,农业保险气象专业化能力限制了气象科技的参与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气象灾害保险等服务。

2.5  气象大数据应用有待深化

农业信息化平台中气象大数据支持力度不大,农业和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深度开发,向农民精准推送更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还不够。气象科技、气象信息、农业信息、灾害保险等综合手段运用力度不大,“农网”等网络大数据开发、挖掘力度也不够,农业、气象大数据融合支撑农业基础问题研究欠缺。

3  气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到气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气象科技支撑作用,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3.1  以现代气象科技服务农业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气象科技服务农业,给农业发展插上气象科技的翅膀。

1)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农业气象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要立足长远、打好基础,在农业气象科技方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加强农业气候资源挖掘,推动动植物种养技术研究,促进农产品种质遗传改良。因此,发展农业气象科技,应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力争解决一批重大基础性气象科学问题[11]。

2)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要求,找准亟需突破的技术瓶颈,攻克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如加强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中国粮食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并解决一些重要园藝作物品种以及主要畜禽品种对外依存度高引发的种业安全问题;加快研发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找准农业气象科技创新的发力点,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安排,才能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更好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11]。

3)加快促进气象科技技术、农业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协同创新,力争在智慧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农业智能装备与制造、现代化设施农业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从而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当前,应重点加强气象科技与农业技术、生态技术的融合创新,按照党中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推进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农田生态、水域生态、流域生态、乡村生态等方面的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1]。

4)发挥气象科技趋利功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气象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趋利避害作用,应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尤其是在农业农村防灾减灾领域,气象预报预警时刻与灾害“赛跑”,护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做好“托底”支撑的同时,通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度融入乡村旅游等方式,气象科技趋利功能可释放更多“红利”,直接带动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步伐[12]。

3.2  挖掘乡村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具有绿色、可再生、可持续等特征,应树立气候资源理念,统筹考虑乡村气候、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普惠性产业。

1)树立“气候资源是个宝”的理念。不同的乡村有着各自独特的气候特点,通过挖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价值,培育气候型经济增长点。“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强乡”都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气候资源正成为越来越多当地人眼中的“宝”,具有挖掘价值[13]。要充分利用乡村气候资源优势,做好气候标志品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优质生态农产品认证等,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独特的身份标签,提高品牌含金量,发展乡村气候特色产业。

2)遵循气候规律研发农产品。品种研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更充分利用气象因素中的有利因素抵御不利因素的过程。气象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便难以应对,只能通过提高品种抗性、栽培措施等来弥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气候灾害因子对生产的影响及重要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开展防灾减灾需对气象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程度进行再考量,农产品品种研发必须遵循气候规律[14]。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应根据太阳能、风能资源调查情况,全力支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和扶持适度集中化、规模化的村级光伏电站,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5]。

4)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扶贫战略。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2007年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温发生变化,气候灾难事件增多,从而使得贫困加剧或导致新的贫困,被称为“气候贫困”[16]。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气候贫困,在扶贫攻坚中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扶贫战略[17],开展气候贫困精准化研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贫困症结,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与精准扶贫等领域加强协同政策设计,构建完善的气候风险分担体系。在政府层面,应着力建立公平、普惠式、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层面,可通过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研发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措施,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业应对气候风险的分担机制[17]。

3.3  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农业转型

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等稳产增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适应性农业,将气象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由“哨兵”变成“保护神”。

1)推进农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互利共赢[18]。因此,要利用气象等科技服务改造提升农村传统产业,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推动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统一标准,加强生态产品科学规划设计,积极推广新技术,实现传统工艺的改造升级;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加强对生态产品和生产全过程的生态性管理,加强生态产业市场秩序监管;加强政府配套服务,明确政策支持,加强绿色生态指向,加大对农产品深度加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18]。

2)促进“生态”与“产品”高度融合。在乡村尤其是在自然生态影响较大的区域,如大江大河源头地区、湿地保护区、重要农业区等,应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可依托大江大河上游地区、森林草原覆盖率较高乡村的环境禀赋,把生态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应挖掘生态资源优势不明显乡村的生态财富,刺激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19]。

3)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推动气象科技融入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定量评估。通过了解农业生产现状、主导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选取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作为气象为农服务联系点;了解每个生产时段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制定科学、优质的气象服务方案,根据服务方案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为农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不断把气象服务做实、做细、做精[20]。要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直通式服务,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客户端广泛应用,形成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网络。要保障乡村绿色发展,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为县域村庄规划设计、农业结构调整、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支撑[21]。

4)算好绿色扶贫“气象账”。绿色扶贫就是通过科学、可持续的产业开发,将贫困地区生态、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特色生态经济产品[22]。贫困地区有着不同的天然优势,其可发展的绿色产业也各有差异,应因地制宜進行绿色开发,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扶贫工作全过程,培育出一条包括绿色供给、绿色供应链、绿色消费在内的完整的生态供需产业链。要基于当地的气候特点,算好其中的“气象账”,在产业链的绿色供给前端,应找准切入点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可针对贫困地区气候条件开展全方位摸底普查,给出一张特色农产品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图,为扶贫开发规划提供决策支撑;围绕贫困地区光热、风能等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加强气象监测与资源评估;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方面加大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提升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绿色农产品的稳定供给[22]。

3.4  利用气象科技助力农业保险

1)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将特色农业保险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出台针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的相关补助政策,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全覆盖制度,共同组织开展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专属的农业保险产品等创新试点[23]。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指标要更科学,必须客观反映受灾情况,最关键是以本地化的气象指标和精细的定损准备保障农民的利益。要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步伐,改变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建立主体、运行模式、运作方式及准备金积累等方面制度规定和政策依据都相对缺乏的局面[24]。

2)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农业保险助力。遥感图像可以检测干旱、洪水和冰雹损伤,还可用于验证重大损失或破坏是否由投保风险造成,评估可疑索赔[25],并可以此提升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卫星数据应用研究和开发力度,农业保险企业要积极引入卫星遥感数据,为农业保险管理提供作物面积估测、灾害预测预报和定点查勘、损失程度鉴定和作物产量估计等量化数据依据[26],有效提高农业保险技术含量和服务效率。当农业灾害发生后,投保农民一般不需要保留现场,通过遥感监测技术,保险公司或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不用下田调查,就能知道哪里发生了农业灾害,并进行评估,确定发生面积、产量损失等,而且还可以不影响农业生产,即使在农作物收获后,也能通过调档查询发生灾害是否属实[26],使农业保险风险和损失的评估更加客观公正,为激发农业保险市场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添一把柴”[25],服务农民和农业。

3)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保障扶贫攻坚。自然灾害仍是目前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风险之一,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对包括气象因素在内的各类外部自然条件的变化更为敏感,其生产过程对风险防控的需求更大。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农业保险补偿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最重要的资金来源[27],可有效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等情况出现。应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全成本、保产量、保价格、保收入衍化转变;增加农业保险覆盖品种,将尽可能多的农林牧渔品种纳入农业保险保障范畴[28]。

4)提高多灾贫困省份灾害救助标准。在不少地区,大灾未必年年有,小灾却常年不断,而小灾累计带来的损失甚至多于一次大灾[29]。但现行规定的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条件是按单次灾害计算损失,小灾累计的重大损失无法达到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条件[30],难以得到中央救灾资金支持,这也是受灾地区群众难以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应统筹考虑各地自然灾害发生和经济发展差异特点,对救灾应急启动条件和救助标准分地区、分类制定差异化政策[30],对多灾贫困省份给予重点支持,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

3.5  完善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体系

1)制定乡村振兴气象科技保障服务规划或行动计划。坚持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定位,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意见,加大项目、资源、人才向气象为农服务倾斜的力度。各地也要将气象工作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中,深化现代农业生产、乡村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等气象科技保障服务。

2)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推进气象监测到乡镇、预报到村庄、预警到农户、服务到产业、科研到片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分灾种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和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压实防灾减灾责任。大力创建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一张图的“防灾减灾综合联动支撑平台”,明确防御的重点部位、易受灾的灾种、防御责任人等信息,提高气象灾害防范的针对性和精准度[30]。

3)强化气象观测网等基础建设。在现有乡村监测站网基础上,按照实际需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气象监测,增加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密度,持续优化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实现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实现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自动化观测[31],提高农村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水平。

4)着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改造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骨干气象观测站,推进交通、旅游、林业等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与融合,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无“盲区”;加强基于精细化气象预报和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的高分辨率、定量化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模型应用,提高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进一步优化省、市、县三级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布局,重点强化0~6 h点对点的精准化跟踪监测和预警,构建无缝隙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确保突发性气象灾害测得到、报得出;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农村延伸,建立进村入户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与涉灾涉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发展集气象灾害区划、灾情收集与监测、灾害风险预估与预警、灾害风险转移及气象防灾服务效益评估为一体的灾害风险管理业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完善以多部门传播渠道为主体、社会传播资源为补充的协同机制,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提升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时效;实现预警信息县、乡、村级责任人的全覆盖,基本消除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盲区[32]。

5)完善氣象综合防灾减灾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气象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到隐患点的气象灾害信息采集,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33],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

6)加强区域协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共享,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减灾预案,增强经济社会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韧性和恢复能力,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7)积极发展智慧气象,将气象服务融入乡村治理,强化乡村气象灾害风险识别,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工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将乡村农业、生态、水源等保障区纳入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建设保障范围。

8)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详查和开发利用示范建设,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助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特色产业气象宣传推介,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等,为乡镇、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9)农业产量、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都离不开气象数据作支撑,要挖掘气象大数据的应用潜力,将气象预警平台与农业信息化平台结合起来,实现对农业气象产品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度开发,对农民进行分类信息的精准推送,向农民提供更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交互式、订单式的智慧气象服务逐渐覆盖到乡村。

3.6  开展农村气象科普宣传

1)加强乡村气象科学普及。农业生产与气象密切相关,应加强气象科学等知识宣传普及,使广大农民掌握更多农业种植、防灾减灾知识,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风险,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34],进而更好地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中。

2)让农民知道气象科技的巨大力量。气象部门实时发布的各种数据、提供的各类服务,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不断创新气象科技支农惠农手段,让农民多元化、深层次地了解气象科技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常识,多角度、更深入地了解气象科技不断迸发出的巨大潜力。

3)帮助农民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普及可让农民明白身边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机理,懂得趋利避害,能起到减灾增收的作用。目前,农民对气象知识的认知、对防灾减灾的理解较为有限,应完善气象科普工作体系,编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农民使用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读本,宣传当地主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和防御指南,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提高农民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的基本技能[35],提高农民主动防范气象灾害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冯海发.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9-12.

[2] 韩长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EB/OL].http://www.qstheory/dukan/qs/2019-04/01/c_1124302841.htm,2019-04-01.

[3] 骆少明,张文峰.服务乡村振兴  地方农业院校如何作为[N].光明日报,2018-05-17(14).

[4] 吴  佩,李丽颖.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N].农民日报,2018-03-15(6).

[5] 赖栩雯,牛彦元,李一鹏.气象科技组合拳击中为农服务“痛点”[EB/OL].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8zt/20180504/2018050413/201805/t20180518_468640.html,2018-05-18.

[6] 牛彦元.实干促振兴  实绩惠民生——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综述[N].中国气象报,2018-09-20(1).

[7] 叶海英,钟兰頔,陈丽红.气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访江西省南昌县气象局局长胡磊[EB/OL].http://www.cma.gov.cn/2011wmhd/2011wzbft/2011wftzb/20180426/2014092202/201804/t20180424_466994.html,2018-04-24.

[8] 林  霖,张德卫,戚玉梅.气象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241-243.

[9] 张秀琼,冯玲英,黄映玲.农业气象的现状和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94.

[10] 中国保险报-中保网.河南:贯彻落实国务院“新国十条”大家谈[EB/OL].http://xw.sinoins.com/2014-12/18/content_139191_3.htm,2014-12-18.

[11] 吴普特.给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N].人民日报,2018-07-26(7).

[12] 贾静淅.发挥气象科技趋利功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N].中国气象报,2018-03-06(3).

[13] 贾静淅,卢  健.气候资源是个宝[N].中国气象报,2018-03-06(3).

[14] 李一鹏.农产品研发要遵循气候规律[N].中国气象报,2018-03-16(3).

[15] 段昊书.将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生态扶贫重要模式[N].中国气象报,2018-03-07(2).

[16] 张胜玉,王彩波.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贫困的应对策略[J].阅江学刊,2015(3):45-52.

[17] 贾静淅.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智思: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扶贫战略[E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703/t20170315_400020.html,2017-03-15.

[18] 葉珊杉.推进农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N].中国气象报,2018-03-09(3).

[19] 张格苗.王济光委员: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多优质生态产品[EB/OL].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8zt/20180301/2018030108/201803/t20180309_463792.html,2018-03-09.

[20] 韩莉瑛.气象服务为循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海气象,2014(3):70-72.

[21] 袁长焕,贾红路.农业生产有了气象“保护神”[N].黑龙江日报,2018-04-11(1).

[22] 贾静淅.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包景岭:绿色扶贫需算好“气象账”[E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703/t20170315_400024.html,2017-03-15.

[23] 李一鹏.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范围  健全农业保险体系[N].中国气象报,2018-03-20(3).

[24] 屈  波.关于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5(14):81-83.

[25] 卢  健.利用卫星遥感优势为农业保险添把柴[N].中国气象报,2018-03-07(2).

[26] 祖兆林.卫星遥感新技术成农险“守护神”[EB/OL].http://xw.sinoins.com/2015-03/06/content_147743.htm,2015-03-06.

[27] 安  平,闫  超.农业保险的特征与作用分析[J].中国减灾,2013(21):30-31.

[28] 段昊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为扶贫攻坚提供保障[N].中国气象报,2018-03-20(3)

[29] 贾静淅.石寿芳代表:提高多灾贫困省份灾害救助标准[EB/OL].http://www.sohu.com/a/128776090_117884,2017-03-14.

[30] 《中国民政》编辑部.两会代表民政建议提案荟萃[J].中国民政,2017(6):24-41.

[31] 叶国富,陈  敏.闽北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与预防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192-193.

[32] 杨群娜,张玮鸥.“毕节模式”提高政府综合减灾能力[N].中国气象报,2017-05-03(4).

[33] 张格苗.积跬步至千里  体民需得民心——全国气象服务工作综述[N].中国气象报,2014-11-31(1).

[34] 李一鹏,杨  琦.乡村更需加强科学普及[N].中国气象报,2018-03-07(2).

[35] 刘  瑞.新形势下河南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7,7(8):38-39.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业生产中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及改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