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助育人”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

2019-09-12郭东媛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心理压力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数量随之增加,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的问题日渐突出。长期以来,政府和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十分重视,要不断加强扶贫资助工作的力度,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但是,目前的扶贫资助工作仍然面临着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困难。因此如何资助贫困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使之顺利完成学业,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并提出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心理压力;精准扶贫

2016年,各大网络媒体报道了凉山州著名的“悬崖村”。“悬崖村”隐居深山、交通隔绝、信息闭塞,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幸运的是,“悬崖村”经过大众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新建了铁梯供村民出行,代替之前藤索、木梯的出行方式。然而“悬崖村”只是大凉山众多贫困村庄的一个缩影,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已经成为偏远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道路不便、交通闭塞,这里的孩子上学难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导致“悬崖村”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大学生,甚至接受高中教育的人都非常有限,精准扶贫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高等院校中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贫困学生缴纳学费困难,特别是在学费水平比较高的学校中比较突出。接受资助后,还有一些学生的生活仍然拮据,平常吃饭省吃俭用,比如,在高校食堂,经常有就餐学生的餐盘里仅有一份米饭和一份青菜,一日三餐长期如此会缺少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这仅是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生活拮据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出迷茫困惑、精神抑郁、挫折颓废等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顺利毕业。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帮助贫困大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二、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原因

造成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无固定经济来源,家庭收入过低。许多家庭仍在务农,靠天吃饭,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经济收入就会进一步减少。其次,我国脱贫攻坚战处在决胜阶段,还未完全覆盖边远农村。最后,贫困大学生所获得的教学和生活补助额度依然非常有限。

三、新时期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探讨

针对高校中出现的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继续推行推广贫困大学生“绿色通道”,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让大学生考上大学之后,学费问题不再成为上大学的拦路虎,圆大学梦,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第二,可以在学校适当增加勤工助学、三助一扶的岗位。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让贫困大学生在学校进行勤工助学,在帮助学校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又能获得补助。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尤其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让他们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可以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适应社会做好铺垫。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实习后将得到留在实习单位工作的机会;另外学生可获得实习补助,能适当减轻家庭负担,从而实现“资助育人”的双赢。第四,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奖助学金的额度和比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第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相关活动,拓宽视野,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第六,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防止学生受到网络诈骗、网贷和传销的不法侵害。第七,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避免学生产生自卑或攀比心理,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的引导,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加贫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砥砺前行。第八,加强对资助学生的精准识别,首先,高校应当精准识别经济困难大学生,认真采集、核实每名学生真实的家庭收入,为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其次,认真分析每名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精细化管理;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必须严格按程序清退。第九,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资助困难大学生。高校应当广泛动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困难大学生的工作中来。学校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新兴中产阶层等参与资助困难大学生,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十,鼓励经济困难生自力更生。如果不能切实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造血能力,就算有再多的社会资助,终究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增大资助金投入属于主要矛盾,促进学生经济独立则属于基本矛盾。学校应当帮助每一名经济困难生认真分析贫困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制精准资助措施。学校应组织经济困难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增强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与中小微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困难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类技术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企业所急需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和心理健康。平常应该多关心爱护学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够自信地在大学校园里努力学习、奋起拼搏,成为栋梁之才,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刚.点面结合权威发声打组合拳——以凉山日报社“悬崖村”事件舆情应对為例[J].传媒研究,2017,1-2:48-49.

[2]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9-03-15.

[3]任秀琼.“精准扶贫”视阙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J].高校领导智慧,2018,(01):61-63.

作者简介:

郭东媛(1992-),女,籍贯:吉林省长春市;职称:初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与精准扶贫。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心理压力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