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变色反应
2019-09-12
在电视节目中,魔术师经常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让观众眼前的物体突然变了一种颜色,就像《名侦探柯南》里闹鬼公寓奔腾的“血水”一样。其实这都是运用了变色反应的原理。
变色反应是发生了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生活中,应用变色反应的现象很常见。
石蕊试纸
石蕊的性状为蓝紫色粉末,是从地衣植物中提取得到的蓝色色素,能部分溶于水而显紫色。它的分子式为(C7H7O4N)n,变色范围是pH=4.5~8.3。由于在中性环境下,石蕊显示出紫色,因此又常常被称为紫色石蕊试剂。然而,由于从紫色到蓝色的颜色过渡并不明显,石蕊在使用上没有酚酞的适用范围广。
常用的石蕊试纸有两种颜色: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酸性溶液使红色试纸变蓝,碱性溶液使蓝色试纸变红。这是因为石蕊是一种弱的有机酸,在酸碱溶液的不同作用下,会因共轭结构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变色眼镜
在阳光强烈的季节,变色眼镜能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成为很多人的必备配饰。
变色眼镜之所以会见光变色,是因为镜片中含有卤化银(氯化银、溴化银)微晶,当受到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等激活光照射时,卤素离子释放出电子,该电子被银离子捕获,发生下列反应:无色的卤化银分解为不透明的银原子和透明的卤素原子,银原子吸收光线使镜片透光率降低,这样眼镜就会变暗。
由于镜片中的卤素不会遗失,所以能发生可逆反应,激活光消失后,银与卤素再结合,使镜片恢复到原来的透明或浅色调状态。
银针试毒
宫廷剧中常常演绎用银针试毒的场景,这种方法有科学依据吗?
古人用银针所试的毒主要是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因为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所以砒霜的提纯度并不高,当中残留的硫和硫化物与银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
古人用银针验毒的方法受知识的限制,因此并不科学。有的物品并不含毒,却含有许多硫,比如鸡蛋黄,银针插进去也会变黑。相反,有些物品含有剧毒,却不含硫,比如毒蕈、亚硝酸盐、氰化物等,银针与它们接触则不会出现反应。
苹果“生锈”
新鲜的苹果切开后,果肉往往呈现比较光鲜的颜色,看上去很有食欲。可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的切口表面往往变成棕黄色,好像“生锈”了。很显然,这是因为苹果的表面发生了变色反应。
苹果果肉中含有较丰富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与空气接触后会被迅速氧化,变成铁的氧化物(铁锈的主要成分),呈现出黄棕色,因此使苹果的表面看起来像生了锈一样。当然,如果从生锈的定义(金属被氧化)来看,确实可以说苹果“生锈”了。
有没有方法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知道了“生銹”的原因,要防止苹果变色就变得很简单——只要不让果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即可。水是一种很好的隔绝空气的物质,但由于水依然能溶解微量的氧气,而苹果中的铁对氧气非常敏感,因此,需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这样就能较长时间地使切开的苹果表面保持光鲜亮丽了。
染发
东方人的头发大多是黑色,主要是因为头发中含有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是由人体中的络氨酸经过一系列氧化反应转化为吲哚类单体后发生聚合而形成的,吸收几乎所有的可见光。西方人的头发颜色则更多样,有金色、棕色等。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发色早已不是因遗传决定而一成不变的了,染发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在追求爱美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染发剂大多是合成染发剂,它们利用一些氧化剂将头发中的黑色素氧化,逐步漂白,达到染色的目的。理论上,各种颜色的头发均可以通过在头发漂白后染上相应的颜色。
黑色染发剂为对苯二胺类染发剂,如果需要将头发染成金黄色,就可以使用领磺酸对苯二胺染发剂。大部分合成染发剂所使用的主材料(即氧化剂)是双氧水。浓度较高的双氧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大,但作为直接作用在头部的染发剂,双氧水的浓度已经调整到对人体刺激微小的低浓度水平。
变色的绣球花
绣球花不仅外形美丽,更惹人喜爱的是其花瓣的变色特性:初开时是白色,后为黄绿色,渐渐转为浅蓝色或粉红色,最后变为蓝色或红色。为何绣球花会变色?
研究表明,绣球花的花色是由一种属于花青素类的花色素苷决定的,这种色素首先在翠雀属植物中发现并被命名为翠雀素葡萄糖苷。与一般种类的花青素“酸红碱蓝”性质不同,这种色素苷与铝离子结合后才能生成蓝色色素。所以,当绣球花被种植在酸性土壤中时,土壤中的铝离子游离出来并被绣球花吸收,进而开出蓝色花。而在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铝离子处于结合态不能被绣球花吸收,因而开出红色花。(据《名侦探之化学探秘》,徐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