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的第三条岸》:在幻想中变得面目全非的人

2019-09-12付洋

中学生博览 2019年18期
关键词:责备白衣气氛

付洋

《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中,“我”的父亲某天突然订购了一条木船,自此开始了在河流上来回漂泊的好些年。他漂得不远不近,既不会近到面目清楚,也不会远到无人看清。“我”和家人想忘记河上有个亲人,但难以做到。失望的姐姐和哥哥搬离这里,过起了新的生活。等不动的母亲难挨衰老,也离开此地,随女儿一起生活。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一直在岸边等待。

虽然心里想着“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备父亲”,但实际上这样一个念头一直在折磨“我”:“我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父亲的出走,却把我也扯了进去。”“他在河上漂泊,我被永远地剥夺了宁静。”

某次抓住机会,“我”尽力呼喊,想让父亲听到。“我”告诉他,“我”可以替代他,讓他回来。父亲第一次回应了岸边的声音。他兴奋地招手,“我”被靠近岸边的他吓得跑掉,因为“他像是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人”。

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又有很多方面可供解读,如“我”对父亲的心理。

小说中的“我”是个传统的孝子,敬爱父亲,嘴上和心里都在告诉自己不要责备父亲这种不发一言的怪异行为,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在“我”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我”心目中的父亲形象早已剥离成一个抽象概念。这个“父亲”的概念让“我”能够忍耐身心苦楚,说服自己留在岸边。然而,当某一天,向“我”靠近的父亲逐渐展露出他真实的模样,这不同于“我”以为的“父亲”,陌生到吓跑了“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一厢情愿到毫不怀疑”的瞬间。人很容易因为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外界,而把“我以为的”认作为“真实的”。

你感觉和同学在交谈时说错了一句话,“霎时间整个气氛都变了”,但实则,“气氛改变”或许只是“你的感觉改变”。你纠结于因为一句话破坏了一次见面或一段关系,也许对方并不在意,甚至还觉得“上次见到你真开心”。

有许多与父母在相处中产生的小冲突都源自于“感觉上的不对等”。

妈妈觉得你穿得很少会冷,就一定要给你加衣物,即使你觉得不冷,甚至很不耐烦,“我说不冷就是不冷,你怎么知道我会冷”。这是因为在她的感觉里,或者说由经验得来的印象里,像你这样的穿着肯定会“出门就冻得你发抖”。

感情上,“感觉上的幻想”体现得更加明显。

所谓“距离产生美”,大概就是这样。你眼中的白衣少年,看起来哪哪都好、哪哪都是校草标配。在你的幻想中,他早已被捧上了“现实版言情男主”的高位。

可也许有一天,你近距离接触了他,心中的小鹿很快就一头撞死了。因为你发现,你的“白衣少年”原来一直穿着一套白衣,浪漫得“衣袂翩飞”,靠近来看,还有一块油污呢。

小说名字就很有意思——《河的第三条岸》,一个现实中的伪命题。

正如“河的第三条岸”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感觉或者说幻想中,那个“漂泊在河上”的人,也该让他去登那“第三条岸”,而不是妄图叫他回来。

任何感觉都不该替代现实,除了妈妈叫你多穿衣的爱。

猜你喜欢

责备白衣气氛
Creating an Atmosphere
当个努力型“气氛组”成员也不错
白衣英雄赞歌
白衣战士出征歌
吕蒙白衣渡江
Self Check
除夕赴年夜饭
责备
詹白衣
词汇“for短语”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