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2019-09-12林丽
林丽
摘 要: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有准确的把握;二是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具体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保证。同时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要从数学知识的累积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是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话题都是无法绕过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这是一个永葆青春的话题,如有同行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1]。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课堂效率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观,都需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换句话说,只有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支撑起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例,略谈几个观点。
一、立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是基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达成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正确率来进行的。这种基于结果的评价方式,相对比较直观,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作为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在笔者看来却不是最恰当的。这是因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潜台词,实际上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受自身的认知特点支配的,所以只有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有人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点、已有知识基础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所以低年级学生通常适用活动教学法,这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从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 [2]。
那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认知特点呢?笔者经过梳理,有如下两点认识。
一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低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肯定是形象思维,而数学本身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必然的选择。
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在该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素材,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先给学生呈现生活当中出现的与图形运动相关的素材,比如说大风车的转动、过山车的移动、钟面上指针的转动、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来、随着运动中的汽车向前进的驾驶员……这些素材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一幅幅动画来呈现。这样给学生形成刺激的材料,就是动态的图形,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加工“图形的运动”,从而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由此便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基础——其中的逻辑是很明显的,只有学生大脑中的素材非常丰富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对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
二是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强。稍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都知道,到了二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同时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比较强,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常常能够放飞思维、任意想象。在“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想象,或者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教学契机。笔者就注意到不少学生通过对折、旋转等方法,发现一个图形可以转换为与之对称的图形,尽管这个时候对称一词还没有出现,但是学生在发散思维支撑下的数学体验已经为后面的轴对称知识打开了学习的大门。
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若看得更远些,则这个基础既是面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面向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
二、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蕴含于具体的数学故事演绎过程当中
有了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作为基础,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便可以开辟更多的教学途径。从数学知识发生的角度来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展开的幅度就越大,那学习效率自然就比较高。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在教材中挖掘故事,在学生的生活中筛选故事,随着课堂的变化即景创编故事,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3]。
数学故事往往有多个来源,一是数学学科发展史,二是学生的生活。前者是基于历史的,后者是可以创编的,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或者说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知识发生过程而言,只要能够吸引他、打动她,那就是一个好故事。
举个例子,在上面“图形的运动”学习中,当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以后,正好出现了后面的轴对称知识的教学契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与历史,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建筑,这个建筑可以是现代的建筑,也可以是古代的建筑。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两幅图,一个是天安门的图,另一个是北京现代大剧院的图,然后给学生讲天安门的历史并做了适当的延伸,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左右对称;而在讲现代建筑的时候,既给学生强调隐藏在对称中的美,又让学生去体会非对称的美。于是学生的思维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在古今建筑的感知中認识到人们会自然地基于对称去满足自身对美的取向,从而在生活中建造出很多具有对称特征的建筑;而当人们习惯了对称美之后,又有人别出心裁,通过非对称来展现一种美……在这种思路下,学生一方面能够体验到故事是如何展开的,同时又能够体会到故事背后的数学意蕴。当学生带着对美的感知的认识,再去加工一些对称或者非对称图形时,他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不再是以“是”或者“不是”去做回答,而是带着对美的认识,去判断一个对称或者非对称图形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就算是利用平移或者旋转去加工一个图形的时候,他们也总想让图形运动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很显然,利用数学故事的演绎,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数学故事演绎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基于数学但又超越数学的认识,可以为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奠定品格与能力基础,这个基础上所长之苗、所开之花,有可能为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奠定基础,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应有内涵。
三、真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无论是从数学知识的建构角度来看,还是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都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并不是学生在形式上和表面化地参与活动,而是内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数学课堂教学应变“教师教数学”为“学生学数学” [4]。
将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将课堂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理解从数学知识建构转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其实都是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真分析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得到了有效保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以自身的慧眼去发现。比如说在“图形的运动”这一教学内容中,分析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有好多关键词值得注意,如“移一移”“做一做”,这些其实都是面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当在地面(用一条直线表示)上给出一辆汽车,让学生利用学具画出一排小汽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让学生完成一个数学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有趣的,但巩固对图形运动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平移等数学知识又蕴含其中,因此这个过程无疑又是有效的、高效的。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在于认清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好的教学方式,并将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还需要将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从知识的积累拓展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時间内,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取向。
参考文献:
[1] 邱贻根.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43-45.
[2] 赵国平. 以学定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 中国教育学刊,2017(5):115.
[3] 张卫红. 让低年级数学充满童趣——谈故事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 数学教学通讯,2016(4):24-25.
[4] 倪明. 增强学生参与程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上海教育科研,2009(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