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探索
2019-09-12傅丽
摘 要: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班级班主任,在别人眼中,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管理班级里几十个孩子,我有时真的有点力不从心,经常因为班上的事弄得我焦头烂额。我终于体会到担任班主任不易,从开学到一学期结束,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甚至有时还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每天忙碌的工作中,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加强班级的建设,按照“三心三意”模式来加强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探索
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三心三意”,即:爱心、童心、责任心,诚意、留意、创意。
一、 爱心——让阳光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班级都不可能都是可塑之才,也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学生,所以调皮学生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教育后进生和顽固不化的学生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但我认为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拥有爱心。如果一说到班上的某某同学,就会让人产生厌恶,甚至想放弃的想法,那么某某同学最终会走上一条厌学之路。爱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更不能放任、放弃,爱学生要从根本上让它改变,让它走上正确的道路;爱学生也要对他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老师应该耐心劝说,细心引导。对于优秀的学生,老师更应该严格要求,将严格与爱护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只有关注各种学生,并能正确引导他们,我相信,别样的桃花依然开得鲜艳。
二、 童心——让快乐飞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班主任必须有一个孩子般的思维,即在班主任的心中保持孩子的思想和生活的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与小学生从生活到思想联系起来。每周我都要给学生上一堂游戏课。有时我教他们猜谜语,有时我和他们玩神秘游戏,有时我给他们讲童话故事。如果同学们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也会给予采纳,并在下一次活动中得以体现,我将采用它并将其包含在下一个活动中。现在已经成为同学们最期待的、最喜欢的一节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意思是这样的:“孩子虽小心不小,不因人小看低他,谁若小看小小孩,你的智力不如他。”有許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幼稚、单纯,但他们思维又不简单,奇思妙想,令人不可思议。老师们经常对学生的一些超常规行为哭笑不得。作为班主任,必须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老师不会生气,事情就会平静地解决。
三、 诚意——师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真诚地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给予肯定和表扬,为树立良好班风打造舆论。榜样是优秀代表,是美好的化身。孩子向榜样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喜欢模仿模样。因此,在班级建设,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
首先,老师要做学生的“榜样”。新入学的孩子对好与坏的认知上,仅停留在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坏就是坏。在新入学儿童的眼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同时,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例如:看到地上有一张废纸,老师要及时捡起来放进废纸篓;看到同学之间打闹,老师要及时上前制止,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助人为乐、帮助同学等良好行为成为同学自觉行为。
其次,老师要多对优秀学生进行榜样激励。在学生眼中,榜样具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榜样是好的化身,优秀的象征,同学们都应该向榜样学习。在常规管理中,老师要细心观察,在班级中树立学习、劳动、文体、美育典型,并公开进行点赞和表扬,同时要求学生向他们学习,并一个月一评比,让班级学生优秀率达90%以上。
四、 “留意”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一个班级至少有五十名学生,每个学生个性都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他们身上的亮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当前,应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要充分发挥专业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注意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亮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可能取得进步。
五、 创意——挖掘出教育的艺术
“种花要懂得百差万别,教育人要懂得百人之心。”在一个班级里,有五十多个学生,学生家庭各不相同,造就出的学生个性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求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讲究教育艺术性。一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实现的目标,要做循序渐进,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二是在语言表达要有讲究。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歧视,不训斥,以正面说服教育为主,要结合事实讲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保证学生口服心又服,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并能够改正错误。三是在教育中讲究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
班级管理是每一位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打开心灵之门钥匙,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道路上的灯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指明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傅丽,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