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田生态种养工程

2019-09-12傅志强刘小燕黄兴国戴振炎余政军廖晓兰郑华斌

作物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稻鱼种养农田

黄 璜,傅志强,刘小燕,陈 灿,黄兴国,王 华,戴振炎,余政军,廖晓兰,张 亚,郑华斌,龙 攀,徐 莹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3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4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沙410128)

1 农田生态工程的框架与内涵

农田种养生态工程是以农田为平台,以丰产高效优质为目标,以市场和产业化为导向,农作物与水产、家禽进行立体生产的工程。农田生态种养工程遵循农田系统物质循环原理,以片区农田为单元,设计基于最优化,工艺采用分层多级利用,实现农作物与动物共生、农田持续高效生产、能量多功能利用、物质循环利用、减肥减药、环境自净。农田生态种养工程可分为稻田与旱地两类。

农田种养生态工程是一个基于农作物并吸纳其它动物、植物的系统,具有稳定性(农田的稳定性,作物与水产及禽类生产的稳定性,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农民的稳定性)、关联性、持续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与常规农作物生产、水产生产、家禽生产比较,农田生态种养工程优势明显,更强调由丘块扩展至一片农田;空间更强调由平田扩展至塘、垄、厢、沟、田埂;时间更强调由春、夏、秋扩展至全年;互作更强调由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扩展至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

实行农田种养生态工程,农作物生产转型升级:片为单元,塘田一体,四季生产;田方埂高,厢宽沟深,沟中有水;水中有鱼,水面有萍,水上有鸭;厢中有蚯蚓,厢面有秸秆,厢上有植物与动物;稻中有内生菌,稻表有护泥;冬季有豆科作物,早春有花,暮春有青果。

农田种养生态工程可以进一步挖掘作物生产时空潜力,解决农田生产、作物生产相对效益偏低、肥料利用不合理、灌溉用水与农药用量大、耕作强度与管理强度大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家禽生产爆发性疾病防控与过量使用药物的问题。

2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背景与机遇

2.1 粮油产业需要农田生态种养工程

我国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把产业兴旺作为第一抓手。在南方,水稻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大头,稻农无论经营规模大小,都有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单纯的水稻生产,收入来源渠道单一,难以实现大幅度增收,而稻田生态种养工程可解决这一矛盾,促进稳粮增收。我国涉稻企业经营产品相对单一,主要是与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稻谷。依托稻田生态种养工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水产产前、产中、产后相关农业生产资料、水产品的经营,经营量增加。种粮大户在极端天气概率增加的背景下,要确保粮食稳产有一定困难,通过稻田生态种养工程,稻农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也可能有水产、家禽的收入,相当于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保护稻农的生产积极性。

2.2 水产行业需要稻田生态种养工程

为保护水库水质,各地正加大网箱上岸的力度。一方面要保持水产的产能,另一方面解决大批鱼离开水库暂养或长期饲养的问题。目前网箱上岸的主要品种为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除青鱼外,草、鲢、鳙鱼都很容易在稻田与水稻共生。在稻田建立鱼氹后也可养殖青鱼,而且还可实现多种鱼混养。此外,稻田养鱼可以有效解决池塘精养面临的尾水处理成本增加的问题,在正常密度下水稻可吸收水中富余养分,无需进行尾水处理,而且稻田能生产品质更高、价格更高的水产品。

2.3 作物生产需要农田生态种养工程

无论是水稻还是其它旱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水。农民为了应对可能遇到的干旱,会在农地蓄水,但蓄集的水并不能用在作物最需水时期。建设“稻+”农田生态种养工程,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当深灌以蓄水,对稻田养鱼、养鸭、养蛙有利。对于旱地作物,则需排水以形成干燥环境,利于鸡的生长。与现有种植方式比较,农田生态种养工程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方式的能力更强。

3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类型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分为稻田生态种养工程与旱地生态种养工程两类。以稻田生态种养工程为例,受地域、水源、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不能采用单一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稻农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同时具备产业化、市场化的稻田生态种养工程,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至台湾,西至新疆,无论是规模还是单产、效益,都领先于世界,成为我国稻作的又一张新名片。稻田生态种养工程可分为稻+、稻田+、稻作+等3种。

(1)稻+模式主要利用水稻生育期间大部分时间可保留水层的优势,形成水产、鸭活动的环境,建立稻鸭共生、稻鱼共生、稻鸡共生、稻鱼鸭共生模式。一是耦合成稻+禾花鱼、稻+蟹、稻+小龙虾、稻+鸭、稻+青蛙、稻+泥鳅、稻+甲鱼、稻+鸡、稻+南美白对虾、稻+草鱼、稻+南美斑点叉尾鮰等;二是耦合成稻+多种水产、水禽,如稻+禾花鱼+鸭、稻+小龙虾+蟹+白鲢花鲢、稻+鳖+草鱼+白鲢花鲢+螺、稻+青蛙+泥鳅、稻+草鱼+鲫鱼+泥鳅等。

(2)稻田+模式主要利用稻田蓄水方便并具有一定的排水能力的优势,种植其它水生植物或旱生植物、养殖其它家禽。一是可以种植其它水生植物如莲、茭白、菱角等;二是可以在冬季种植油菜、蚕豆、豌豆等;三是可以在稻田形成垄沟式、厢沟式的旱作结构,垄、厢上种植水稻并养鸡,沟中养鱼。

(3)稻作+模式基于我国稻作源远流长、类型丰富,推广稻作文化。一是利用稻作的生态原料生产文化产品,稻田生态种养形成的稻谷可加工成鱼米(虾米)、米酒、糍粑、甜酒等,鱼、鸭、鸡可加工成休闲食品、发酵食品、节庆食品,稻草、荷叶可加工成工艺品、保健品;二是为旅游观光、生产体验、科普教育提供场所。此模式有八个特点:1)操作性强。只要有田,近郊乡村都可推广;2)娱乐性强。抓鲤鱼摸泥鳅,到手了收获满满,失手了留点遗憾;3)观赏性强。抓鱼的喜悦溢于言表,泥人的装束唯我独尊;4)挑战性强。收获既可以论大小,也可以论多少,还可论品种;5)参与性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经验更好,没有经验更刺激;6)安全性强。水浅、埂低、稻矮,便于监护、观察;7)普适性强。门槛低,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有无经验,都可举办;8)稳定性强。不受气候影响,晴天可准备防晒工具,雨天可用防雨工具,只要下田,就有收获。

4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由我国稻农创造的“稻鱼共生”“稻鱼鸭共生”两个模式分别于2005、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稻田生态种养工程。稻田生态种养经历了从模式向工程的转变,凝练稻作精华。我国江南一带稻农在漫长的实践中创造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将鱼苗、雏鸭、雏鸡或成鸭、成鸡放入稻田,共生互利,既为鱼、鸭、鸡提供活动场所,又为其提供昆虫、嫩草、田螺等饵料,动物的活动还可产生中耕、除草的作用。

初级阶段的稻鱼共生、稻鱼鸭共生模式,以稻为主,兼顾鱼、鸭、鸡,一水两用、一田两用,稻鱼双收。稻田生态种养工程则是针对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以生产商业化、产品市场化、产业特色化为目标,优化生产单元结构,增大已有功能,增加新的功能,在整体上进行改进,形成稳定性强、持续性强的生态工程,其最大的改进是设计上以片区稻田为单元,采用塘田结合、垄厢结合方式,既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又增强系统稳定性。

稻田生态种养工程是典型的立体型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即在一片相邻的稻田,把种植水稻、前后茬作物与水产、禽类按一定结构组合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稻田的立体空间,实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的高效耦合,其关键点是提高稳定性,提高抗逆能力。同时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改善稻田环境、改善动物与植物产品品质。

稻田生态种养工程与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比较,其区别主要在以下几点:(1)设计尺度上变以一丘田为单元为一片田为单元;设计主体上变以单一生物独立作用为主为以多个生物协同作用为主,如养鸭主要是为水稻消灭害虫、中耕除草,遇连续低温阴雨或鸭苗过大或过小,不能满足中耕除草要求时,则可用个体重0.5 kg以上的草鱼或个体重0.2~0.5 kg以上的鸡代替;(2)设计结构上由粗放组织向精准控制转变,如由鸭子在稻田游牧向在单位面积上固定一定数量鸭子围栏养殖,如果鸭群数量过小则补入一定数量个体重0.2~0.5 kg以上的鸡;群体过大则调出;(3)设计功能上由单纯为水产、禽类提供活动场所向提高稻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转变,如在不施用杀虫剂、除草剂的前提下,增加包括摸鱼体验、稻田观光、研学旅行等拓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5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理论分析

5.1 社会适应性

不同农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不同,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风险控制能力。农田生态种养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持续性。少部分经营者从事农田生态种养,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风险管控能力弱。经营大户从事农田生态种养,首要的是确定适宜的模式,而度量则是经营者本身控制风险的能力(表1)。

表1 稻鱼生态种养工程不同模式风险对比

5.2 物质利用分析

与作物单种、农田种养模式相比,农田生态种养工程在物质利用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循环利用、形成食物链。以稻田为例,分析稻鱼生态种养工程的优势如表2。

表2 单种、稻鱼种养、稻鱼生态种养工程物质利用比较

5.3 投入辅助能分析

采用稻鱼生态种养工程,可减少辅助能投入,最显著的是减少农药的投入,其次是减少人力的投入。与单种水稻比较,采用稻鱼生态种养工程,显著减肥减药,显著减少辅助能(表3)。

表3 单种、稻鱼种养、稻鱼生态种养工程投入辅助能比较

5.4 能量消耗及转化

稻鱼种养生态工程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变废为宝,其中转化过程中最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是在水稻与生物之间,增加了鸡的生物环节,杂草、浮游动植物成为鱼的饵料(表4)。

表4 单种、稻鱼种养、稻鱼生态种养工程能量消耗及转化比较

5.5 空间与时间利用及空间与时间利用耦合

空间与时间利用及空间与时间利用耦合的状况见表5。

表5 单种、稻鱼种养、稻鱼生态种养工程空间与时间利用及其耦合

6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功能与优势

采用农田生态种养工程,能发挥比常规作物生产、水产生产、家禽生产更大的功能。一是田更净。垄厢栽培后形成稳定的湿润区,有利于蚯蚓生长,在农田中更好发挥的净土作用;二是土更肥。冬季可栽培油菜、豆类,春、秋季有绿萍,鱼与家禽排泄物为稻田提供就地利用的优质有机肥,培肥土壤;三是田更大。采用垄厢栽培后,田表面积更大,蓄水量更大,提高了农田的生产率。

采用农田生态种养工程,形成水体区、湿生区、旱生区、过渡区,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作物抗逆能力增强,地下部活动空间增大,动物食物谱扩大、栖息范围扩大,适应极端气候能力增强,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增强。

采用农田生态种养工程,满足现有社会需求。与农作物、水产、家禽常规生产比较,农田生态种养工程优势明显:一是调动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生产积极性,保持生产能力;二是调动涉农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产品流动的主动性;三是促进农作物面积稳定,为粮食安全出力,保障粮食持续增长。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满足经济需求有优势。我国农业产业提质升级正加速推进,实行生态种养,让普通农产品变优质产品、优质产品变精品、中档与低档产品变为高档产品。以稻鱼鸡鸭混合生态种养为例,水稻升值,田鱼成为珍品,鸡鸭成为礼品。

农田生态种养周年有鸡鸭活动,解决了免耕后杂草难控的问题,也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问题;免施农药,少施化肥,不灌泡田水;水库鱼进田,工厂鸡下地,秸秆实时还田。

7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方法与技术

在农作物、水产、家禽常规生产方法、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农田生态种养方法:高秆抗倒水稻品种与丰产抗逆水产品种结合,免耕与培土结合,禾本科与豆科结合,禾本科与十字花科结合,沟灌与雨灌结合,作物与鸡鸭鱼结合,秸秆还田与蚯蚓培育结合,化肥与有机肥结合,防草与治草结合,病虫防治与鸡鸭饲养结合。农田生态种养技术:水稻品种选择技术、水产与家禽品种选择技术、水稻抗倒技术、水产与家禽防天敌技术、土壤与水体培肥技术、机械开沟分厢与清沟散土技术、深沟养鱼与养螺技术、厢垄养鸡与养鸭技术、厢垄养殖蚯蚓技术、水稻机械旱直播技术、水稻机械丢秧技术、水稻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冬季作物种植技术。

8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农艺与条件

8.1 品种要求

水稻品种:高产优质、高秆抗倒、抗病抗虫、株型紧凑、耐非生物逆境(如镉低积累)、养分高效利用、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根系发达分布深。

豌豆品种:品质好,抗病虫,耐渍,早熟,高产,直立,秆略高,抗倒,株型紧凑。

蚕豆品种:生物量大,品质好,抗病虫,耐渍,早熟,高产,秆略高,抗倒,株型紧凑。

油菜品种:高产、高油酸、花艳、花期长、早熟、抗倒、秆略高。

紫云英品种:高产、半匍匐、花艳、花期长、早熟、易繁种。

鱼品种:适合浅水、生长周期适中、冬季耐低温、夏季耐高温、自然繁殖能力强、商品性好、商品弹性大、适合年轻群体消费。

禽品种:生长周期适中、耐湿、具有观赏性、商品性好、商品弹性大。

蚯蚓品种:高产、耐湿、繁殖系数大、非生物逆境抗性强。

8.2 管理策略

农田选择原则上以三低田为主,即低产田、低洼田、低温冷浸田。土壤要求不高,严重砂漏田可养殖泥鳅;如果养鱼,可沿田埂加防渗膜,少量投入即可解决漏水缺水问题。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冬季培肥与养鱼肥田为主,化肥为辅。蓄水为主,灌溉为辅,无泡田水。沟灌为主,不上厢面。投放中、大规格禽、鱼、螺,在田中轮捕轮放,尽量缩短生长周期以减少自然风险,提高商品率。蚯蚓在田中生长繁殖,注意防范天敌。植物保护以禽、鱼生物防控为主,物理诱杀为辅,原则上不采用化学防治。中、小型机械为主,半机械化为辅。开拓研学旅行市场、观光旅游市场、休闲体验市场,中、高端市场为主,团体市场为主,节庆市场为主。

8.3 技术策略

水稻生产:一季稻与双季稻相结合、机械直播与机械插秧相结合、水管与旱管相结合。

旱作生产:轮作与间作相结合、直播与移栽相结合、免耕与浅耕相结合、早播与早收结合、混种与轮种结合。

动物生产:中密度与循环水结合、自然饵料与辅助投饵结合、体验捕捞与生产捕捞结合。

产业融合:生产与观光结合、观花与采摘结合、科教旅游与休闲旅游结合、会议参观与团队旅游结合。

9 农田生态种养工程的结构

农田生态工程结构包括设施结构、生物结构。以稻田生态工程为例。要获得持续、稳定的稻田生态种养效益,设施结构必须具备较强的防洪防旱、周年均衡生产两种能力。要形成这些能力,生物结构的设计必须由稻+鱼、稻+鸭、稻+鸡向稻+N转变,即稻田中有多种水产、家禽品种混养;设施设计与实施的思路必须由盲目建设向因地制宜转变;设施设计与实施的单元必须由单丘田向一垅田、一片田转变;设施设计对象必须由水道向水道与鱼道结合转变;设施设计因素必须在生物、场地的基础上增加生态因素。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集成平板式、田氹式、垄沟式、塘田式的优点,提出塘田厢结构,即在一垅田和一片田中设计莲塘、田渠、垄沟、厢沟,并将其有机衔接、有序构建,形成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图1~5)。

如图1~5所示:模拟的一片稻田,通过垅塘、田渠、垄沟、厢沟有机结合,产生3个作用,一是水的联通,1号田的莲鱼共生为塘的形式,可蓄积大量的水,供给其余的稻鱼(鸭)田,而且是抗旱的必需;二是防鱼在洪水时逃逸,在位置最低的16号田的下方设置防逃网,洪水时大量鱼会随水聚集在低处,16号田成为鱼的集中处;三是为池塘暂养的鱼进入稻田创造条件,暂养鱼苗或成鱼可在塘中活动,依托相邻的稻田,容易将鱼赶入稻田,并再进入其它稻田;四是塘田垄厢沟结构可实现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水稻、油菜、莲藕、水草、鱼、蛙、鸡、鸭、蚯蚓在一片稻田中共生。

图1 垅塘、田渠、垄沟、厢沟有机结合构建农田种养生态工程

图2 区域垅塘、田渠、垄沟、厢沟有机结合构建农田种养生态工程

图3 垄沟式示意图

图4 垄沟式示意图垄上养鸡,沟中养鱼

图5 厢沟式田间工程示意图厢上养鸡种稻、油菜,厢面有蚯蚓,厢沟养鱼

10 农田生态种养持续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1)鱼鸡鸭养殖难点与对策

难点:与农作物生长期的有效配合、与最佳上市季节的有效配合、与旅游旺季的有效配合、与周年销售的有效配合。

对策:水产轮捕轮放、家禽计划生产。

(2)水产与家禽冬季生产难点与对策

难点:少水与低温、自然饵料减少、冬季自然饵料减少导致天敌在生态种养田集聚、由于捕食活动减少导致捕获困难。

对策:秋季增肥、设施养殖、秋苗早放。

(3)水稻病虫草防治难点与对策

难点:垄厢免耕栽培条件下有效控制病虫草发生。

对策:病虫草防重于治、周年作物生产实现零农耗、精准投放大小与数量均适宜的动物。

(4)早稻销售难点与对策

难点:销售难。

对策:加强宣传作为绿色米粉原料、加强体验活动推广绿色产品、部分作为饲料并作为辅料、种植部分早糯。

(5)长期免耕的难点与对策

难点:可能导致产量降低、土壤板结、优势杂草泛滥。

对策:水旱轮作、定期轮流深耕、种植高秆抗倒作物。

(6)蚯蚓与作物共生的难点与对策

困难:共生困难、持续困难。

对策:免耕少耕、控制水位、控制农药、预防天敌、秸秆还田。

(7)产业融合困难与对策

困难:一二三产业融合难,有生态产品没有畅销商品。

对策:建立稻作公园、稻田公园、企业与大户为主建立样板与典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产业融合长短结合。

猜你喜欢

稻鱼种养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