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文化及其在海上丝路传播研究综述

2019-09-12邓绍云邱清华

福建茶叶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文献研究

邓绍云 ,邱清华

(1.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广西钦州 535011;2.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 535011)

茶,一指茶这种植物,是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其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其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其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其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1];其二是指有茶这种植物经过拌揉,烘炒凉晒,封存发酵的产品。

而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茶生产制做、茶的品尝、茶的包装及茶的功效作用等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茶文化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传播自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的茶闻名于世:有潮州凤凰单丛茶、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西湖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江西的狗牯脑茶、福建安溪铁观音茶、西湖龙井茶、江苏洞庭碧螺春茶、安徽黄山毛峰茶、江西庐山云雾茶、福建六安瓜片茶、信阳毛尖茶、福建武夷岩茶、安徽祁门红茶、恩施玉露茶、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蒙顶甘露茶、都匀毛尖茶、苏州茉莉花、湖南君山银针等等名茶,一般的茶则更数不胜数。中国茶文化因丝绸之路传播世界各国,中国茶文化更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遍及沿海沿江各国各地区。

1 研究文献归纳

当代茶文化的研究资料众多,从文献的查找来看,以“茶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等检索,在中国知网上能查找到20390篇文献(截止于2018年12月),其中期刊文献17906篇,硕博论文1347篇,会议论文742篇,报道类文献312篇。可见研究文献极其庞杂丰硕,数量浩大。其中主题直接针对中国茶文化的文献有1194篇,期刊论文1053篇,硕博论文52篇,会议论文64篇,直接相关中国茶文化的新闻报道16篇。可见对于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极为丰硕,故下文专门针对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

从表1分析可见,对于中国茶文化研究最为集中在基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占据百分之70%以上,其硕博论文的选题方面也占据百分之70%以上,而对于有关中国茶文化方面大众文化研究文献资料较少,应该大力加强。

从表2统计归纳分析,可见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九十年代初期的研究成果很少,每年大概十篇文献,直到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增长,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研究成果大幅提升,到2017年、2018年达到顶峰阶段,也反映人们现对于中国茶文化特别重视。

从表3分析可知,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出自于重点大学特别是涉农性重点高校的研究人员,对于研究成果中的硕博论文来说,主要来自涉农高校,特别是重点涉农高校,从而可见对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英阶层,还没有大众化,没有完全铺开,走向研究的平民化。从专业特性来看,出自于涉农高校的文献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可见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还是具有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基础。

2 研究方法梳理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方法众多,有些研究文献采用一种研究方法,有些研究文献采用的是两种或数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2.1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

在早期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文献主要采用概念的界定的研究方法,对茶文化的概念加以定义与界定并对其内涵进行赋予,告诉人们茶文化是什么?中国茶文化是什么?它表达的内容有哪些?其有什么特征。如文献[2]中唐芳详细阐述了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对茶文化概念及其与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茶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又如樊盟[3]对茶道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且指出为加快两者的发展应该相互融通。

表1 对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文献归纳分析之一

表2 中国茶文化研究文献归纳分析之二

表3 中国茶文化研究文献归纳分析之三

2.2 陈述性研究方法

陈述性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将所研究的对象的特征、性质和状态如实性地用陈述性语言加以描述,并从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和结果,以供人们参考。对于中国茶文化的陈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陈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等。如文献[4]中张宏祥对中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和陈述,又如韩凤等[5]对中国茶文化类型博物馆建设现状进行了陈述,以便让人们对中国茶文化建设某些方面现状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

2.3 评论分析研究方法

评论分析方法是对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特性、状态及性质进行评论,分析得到某些结果或结论,其应用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中,则是我国或某地区的茶文化的具体情况经调研后,详述其状态、状况、特征和性质及特点等,并加以叙述、评论和分析得出需要的结论以便让人们对我国或某地区的茶文化现状是否满意、提出建设的依据和建设方法、措施及手段等等。例如文献[6]丁玉霞等以《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主要实例进行了评论,探讨专业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新创作问题。

2.4 实证分析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研究法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人们所需要的结果或结论,应用于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则从我国或某地区茶文化的现状、实例、案例进行分析以便从分析的结果中得出有利于人们建设和发展及应用茶文化进行茶经济贸易或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和贸易与社会和谐建设等的措施、方法和方式等等。

例如文献[7]中以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古丈,以其为实例详细介绍了其地理和生态优良环境,山脉横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潺,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且富含硒、锌,生态环境优异,实例分析研究了其之所以能产生好茶、名茶和优质茶的原因。

2.5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是应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该种方法是在具备一定的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检索搜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缺陷、存在的问题,提出希望或指明后续研究方向和切入点等等。应用在中国茶文化及其在海上丝路传播等研究也是如此,例如陈刚俊[8]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综述了中国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中国江西地几种名茶进行了详细地评述。又如汪文忠[9]对我国宋朝时期的茶文化研究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综合评述,将宋代茶文化的研究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1)经济;2)器物;3)技巧;4)文化,梳理了我国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成果,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对今天人们研究茶文化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2.6 原因分析研究方法

原因分析研究法,这种方法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详尽的剖析,分析出发生该事件的机理、原由,以及其避免或预防的对策、措施及方法等等。该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茶文化及其传播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国家传播,或茶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各人群中传播影响的原因分析,及其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国的发展现状或茶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各人群中传播发展影响状态进行陈述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例如滕士涛[10]中详细分析了茶文化能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中的作用的原因,他认为其原因在于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茶为载体,同时融合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中国,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

2.7 预测推断研究方法

预测推断研究方法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一些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和发展动态可能性进行一定性具有某种发展趋势和依据性的预测和憧憬的研究方法,其应用于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或某地区或某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等状况的预测与推断研究,以便人们大体把握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及传播的未来状态。

例如龚永新[11]中在调查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状态,调查和分析了三峡茶文化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三峡茶文化未来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详细较为准确的预测,对进一步推动茶文化的繁荣和茶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8 对比比较研究方法

对比比较研究方法,该种方法是通过对所要研究对象的整体或某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或性质或状态或过程等等,或将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的特性、状态和发展过程等等进行比较并从对比分析中得出某些结论或结果以供人们参考和借鉴。

对比比较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茶文化及其传播研究中一般体现对比比较中国茶文化与国外茶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等的特性、状态等,以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供人们借鉴和参考。如曾好[12]从历史渊源、饮茶习俗和文学作品三方面对比比较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和英国茶文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该研究方法又可能体现在对中外茶文化的某些具体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状态、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处,如程娟娟在其硕士论文[13]中详细对比比较分析了中外茶叶包装设计文化的差异处,并指出中外茶叶包装设计风格的差异主要源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中外文化作用于茶叶包装风格的差异。茶具有提神醒脑作用,中国人喜好,但外国人喜欢通过饮咖啡来提神醒脑,从而形成有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文献[14]详细对比分析研究了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并认为中西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及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趋势。

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研究方法、数据挖掘研究方法等在中国茶文化及其传播研究中也有相关间接被应用或相关联内容的研究中被极少机率的应用到,但具体的文献难以列出,故本文不再介绍。

3 研究内容梳理

3.1 茶文化的概念及内涵研究

虽然人类发现、采集和种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茶文化这个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茶文化的概念的准确界定,及其内涵的丰富,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查找到的文献中,还没有能找到较为准确、清晰和完整表达茶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很多文献都是从较为笼统和某些或一些方面去含糊地界定茶文化,对其内涵的赋予也是从各个方面或一些方面去赋予,没有哪个文献极为全面和准确及清晰地界定茶文化的概念,对其内涵的赋予也有待进一步丰富。从文献[1-16]可归纳总结提炼出茶文化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有关茶的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体系有关所有的一切内容;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的种植、生产、制造和享用及其传播等相关事项的内容总和。人们饮茶是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当将茶与其他修行功夫如禅道结合起来,就是茶禅,由此又产生了茶禅文化的概念和相关内涵,丁以寿[17]首次提出茶禅文化的概念并加以了论述,论述过程中结合了有关小乘和大乘佛教的禅定理论知识。

3.2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先民种茶饮茶的历史早于文字记录,这点是肯定的,但中国茶文化应该说只有形成了文字记载的事迹和文件等才成为文化,则关于种茶饮茶的起源记载,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纪静[18]认为对茶文化的起源认为追溯到神农氏有点不太靠谱,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她认为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时间被认为是商朝时期是合理的,因为当时茶已作为祭品有文字记载。但余悦[19]则认为中国茶文化的开创时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包大明等则以我国唐代文献《茶经》作为标志认为中国茶文化真正形成于唐代[20],这个结论过于保守。而龚永新等[21]则过于大胆超前,以《神农本草经》记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将中国茶文化的起始时代定为中国的三皇五帝的神农氏时代。对于中国茶文化具体开创时期的认定,我们只能采用大致在神农氏到先秦的某个时代。

3.3 中国茶文化包含的内容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先民种茶饮茶的历史早于文字记录,这点是肯定的,但中国茶文化应该与中国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应该与中国民众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其从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内容博大精深,包括众多方面。

首先,在于“茶”文字的出现,茶有文字记载历史有四千多年,根据文献[22]知道成书于秦汉间的古文字书《尔雅,释木》:“苦荼”。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等。自唐代后统一:陆羽《茶经》将“荼”改为“茶”。而唐代的陆羽的《茶经》的出现标志“茶文化”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23],这是唐代陆羽对其前我国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和总结及提升。而英文中的“Tea”的出现在于中国茶经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欧等国,外国人根据茶的福建口语中的“TEY”(念做“贴”)而来[24]。

其二,茶叶的几种利用方式的演变研究,茶叶经历了从药用——食用——饮用——送礼——收藏的几个利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最早的时代,如在《神农本草》中记载的茶是用于药用的,不是用来消遣和解渴等应用,且在很早时期,茶叶用于捣烂药用于外敷,以用于消炎消肿等治病效用。尔后,逐渐用于生嚼内服,用于消食、清热和解毒药用[25]。茶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维生素等,这些成分可以让人毛细血管的活性得到增强,可以预防动脉硬化,杀菌消炎,止泻,防辐射,提神醒脑,利尿强心,降血压、血脂,治疗坏血病,抗疼痛,提高视力,去口臭,防蛀固齿,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杨春[26]简述了关于茶叶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症及其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相关报道,对茶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因古人打猎肉食多,从生嚼茶叶到煮食茶叶,古人发现茶叶可助消化去脂,从而采用茶叶+粮食——煮“茶粥”、“羹饮”,或将茶鲜叶—焯煮—捞起—调料—茶食佐餐。如:云南——“凉拌茶菜”,以茶为主的“茶餐馆”、“茶菜”,又如海南的“茶饭”就是典型实例。如今,茶的食用更加多样,如文献[27]报道说食用“茶制食品”已成为时尚。茶籽油是良好的烹饪用油,秦玉楠[28]详细介绍了茶籽油的精制与食用功效。各种能食用的茶被人们培育出新的品种,如天然超微绿粉茶[29]就是个典型可食用茶品种。饮用不同于食用,饮用只是为了饮喝茶泡冲开水之后溶解于热水中的有效成分,饮茶汤比饮水解渴,并发现可提神,解乏,故煮成茶汤备饮。在牧区,人们将茶水掺入牛奶共饮,南方山区用作擂茶、打油茶以招待客人。早期的茶汤,既是流质食品,又是解渴的饮料,当今有各种凉茶,如王老吉、多加宝等等,许家和[30]研究指出长期饮用茶水将有效防止心血管病。用茶送礼现象早在先秦就有记录,用于祭祀用,当今随着茶叶的种类增多及加工生产工艺的提高,逐步成为日常人们迎来送往的赠送礼品,主要表现在包装精美的名茶上,而云南的普洱茶所制做成的茶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有收藏十年普洱、二十年普洱、三十年普洱等,且年代越久远越值钱。戴湘鸣[31]指出茶的收藏体现人们的理财思想,同时反映了茶市场混杂有投机性;知闲[32]指出好的普洱茶要靠时问积累,存放越久香气越醇,百年珍品价比黄金。

其三,中国茶传播研究。中国茶(茶叶)传播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国内的传播,在中国国内茶(茶叶)的传播是由中国东南如福建和西南地区如云南及中原地带的江西、湖南等地茶(茶叶)向不产茶(茶叶)的西北地区如新疆及青海和西藏等高原地区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也随着茶(茶叶)的传播方向而向全国各地传播开来,这种茶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包括了饮茶风俗的传播,高旭晖等[33]对这种传播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中国的茶马古道就是茶叶从云南向西藏、青海等地传播过程中开发而来,且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做出重大贡献,彭玉娟等[34]梳理了茶文化在茶马古道上的传播,西域回鹘民族的“恃茶”习惯使得丝绸之路逐渐向茶马古道转型,伴随着更多民族全民饮茶习惯的扩散,茶马古道也在不断扩展,向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延伸,最终成为一条横跨世界屋脊、连接东西方不同大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纽带。第二方面是向国外传播,主要路径是丝绸之路,分陆上丝绸之路,从我国南方——中原——西北——新疆——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中亚、西亚——西欧等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又分东海起航线路和南海起航线路两条,东海起航线路是从中国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朝鲜——日本等国;南海起航线路从我国沿海的福建、江浙、两广等沿海港口码头如泉州港——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非洲各国。中国茶文化也是按照这些途径和线路及路径走向世界各国,并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与当地文化融合催发提升。刘建萍[35]拟从中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内涵认知入手,结合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具体特点分析入手,探究中国茶文化的具体传播路径。在当今我国党和政府倡导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让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并带动其他文化的传播。张敏[36]指出中国茶文化应当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从文化、艺术、思想等多方面进行对外传播,为“一带一路”增光添彩,同时也让茶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其四,茶政与茶法的研究,在中国很早就有茶税和茶法的建立和执行记录,唐代朝廷对于茶、盐和铁严禁私卖,说明它已是朝廷经济的主要来源,宋代有专门针对茶、盐和铁的三税法和四税法的制定与执行;此外,在我国早期就开始有槯茶茶引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现象的存在,如唐代就严令茶叶专卖,不可私卖,否则轻则罚款,重则杀头;北宋时代有茶引制的存在,茶引是中国历史上官府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赁证,凡商人运茶贩茶,须纳税顀引,备关卡验照以载角放行,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始行“茶引法”,即商人向官府申请领“引”交纳税款后持“引”入茶山购茶,运到指定地点销售,这是一种官府控制下的商人专利的办法。此外,在中国历史很早就有贡茶制的存在,即要求产茶的地方给朝廷皇家或王家进贡好茶、名茶一定量以供皇室成员或王家成员享用,这种制度已执行有近千年之久,从唐——宋——清几朝几代从未间断,这些名茶有铁观音、狗牯脑、碧螺春等等。此外,茶马互市也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因素而造成的一种西南产茶地区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茶与马的交换现象,也发展在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茶与马的交换经济现象,茶马互市逐渐成为中原政权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手段和治边政策,并相应制定有相关法律法令来严加管理,刘炳薏[37]从茶马互市的由来、作用、官员管理以及市场、价格及禁私诸法四方面来探究宋代茶马互市的法律法规,并对这种制度的执行和效用加以了肯定。

3.4 中国茶文化特征研究

中国历史悠久,茶的种植、采摘、生产和制做及享用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这些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和漫长并不断得到充实,中国商周时期就有茶作为贡品和祭品被享用的甲骨文字记录,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文献记载茶已作为士大夫们享用的高档生活用品。茶的生产、制做、包装、运输、享用等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充实丰富和提升。

2)中国茶文化具有与时俱进性,中国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文献[38]中李美凤等从地方志、史志等方面对信阳地区茶与当地儒学、宗教、风俗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3)中国茶文化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中国茶文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代表了该时代的中国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化身,如唐、宋年间,中国茶叶的包装附有唐诗宋词的精美包装,如今中国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

4)中国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中国各民族都喜好茶品,茶与各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

5)中国茶文化具有地方特性,各种不同的名茶因其所在的地区气候地理等特性,各自具有自己的独到特色,云南的普洱茶、江西遂川狗牯脑、福建的铁观音、杭州的龙井茶等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有那样的一个味道和风格。

6)中国茶文化具有国际传播性,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英国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无不基于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融合添加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产生和发展的。

4 结语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方式及途径传播遍及世界五大洲四大洋,波及世界各国,并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茶文化,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和巨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并使其在新的历史时代进一步结合我国党和政府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继往开来,挖掘其潜力,发扬其外在魅力,进一步为中国加强与外在联系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互助往来而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茶文化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