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张白纸到历史性跨越

2019-09-12宋谊青

中国品牌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经济

70余年,中国经济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民营企业对于经济总量的贡献,也实现了从零到超过60%的飞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刘鹤副总理曾用一串数字总结了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

【1949年-1952年】曲折发展期新中国成立民营经济限制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 经济发展首先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刚刚经历战争的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亟待全面恢复和发展;二是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一穷二白,仅轻工业有所发展,当时的工业体系除了少量一些轻工业产品可以制造,不具有重工业生产基础。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面稳定和恢复经济发展。以民族工商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 是参与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 作为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恢复,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被提上日程,过渡时期总路线初步确立了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从1953年中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经济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浩劫未能认识到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将市场和民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农民自留地、城市个体户和私营工商业都被排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外,民营经济全面消失。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曲折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密切相关,它为改革开放以后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教训。

【1953年-1978年】从限制民营经济发展到几乎全面消亡时期

1949年-1953年期间的经济政策符合当时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如果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坚持,就将更好地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而为后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与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直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集中反映出当时党和国家对国内外形势的研判,无论是从国际政治环境还是从国内工业化经济发展需要来讲,社会主义改造都是新中国主动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曾一度支持保留个体经济和个体工商业,这一时期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论述就是具体探索。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主张并没有执行下去。党的“八大”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理解,普遍认为私营经济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高度关联,民营经济不论大小,都是不能与社会主义相容的经济成分。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几乎全部消亡,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不足,甚至一度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端错误的口号。

【1978年-1992年】探索期:“五老”火锅宴和“太爷鸡”风波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立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到逐步推广,通过立法把实践明确下来。有影响力的事件有“五老”火锅宴,1984年知识分子第一次下海潮,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开放沿海14个港口和一批经济特区等。

著名的“五老”火锅宴是为民族资本家“脱帽加冕”的一次会面,在工商业间传为佳话。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邀请上海机械大王胡厥文、钢铁大王胡子昂、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荣毅仁、原天津水泥大王周叔弢,以及原四川猪鬃大王古耕虞会面,他提出了著名的“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论断,“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只要没有继续剥削,资本家的帽子为什么不摘掉?要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用起来,能干的人就当干部。”这些话对于五位“老资本家”来谈,对当时长期受打击、受排斥、受批判、受管制的原工商业者来谈,非同寻常。

【1992年-2002年】框架初步建立:“92派”企业家和《福布斯》富豪榜

1992年中共十四大,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是中国第二次下海潮,“92派”企业家群体由此产生。这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国企改制,“抓大放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改组、兼并、出售、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尤其是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催生大批民营企业;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视察中,做出了关于“三个有利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讲话,给思想界带来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之后有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由此形成“92派”企业家中的代表人物有陈东升、田源、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可以说“92派”企业家是反映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群体,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

1994年,一本当时国人只听说过,还从没看过的杂志——《福布斯》(Forbes)——首次发表了中国内地亿万富豪榜,香港一本中文杂志《资本家》刊出列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内地富豪共19名,前10名的资产在2亿元-6亿元之间,给中国人的财富观带来了颠覆性的震荡。

【2002年-2012年】体制初步完善:民营企业的“多事之秋”和“次贷危机”的影响

这一时期,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务院推出“非公36条”,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放宽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在这个时期,随着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宽松,本身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2003年,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的转型期,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仿佛游走在风口浪尖上,尤其是在社会上被视为富豪的民营企业家在这一年里一个又一个相继倒下,恶性突发事件引发的震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公众的目光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环境,二是财富品质问题。如何从人文和文化的视角来改变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创富时代共生的话题。

也是在这时,中国人知道了“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横扫全世界,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不断显现,尤其是制造业,订单下降,出口极速缩减,资金更加紧张。股市和房地产也出现剧烈波动。同年,中国拉动内需、抑制经济下滑的刺激计划横空出世,这就是日后著名的“四万亿计划”,由此引发的投资配套资金,最少在十万亿以上,主要用于大型项目或国有企业身上,或是用于事关民生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房地产的升温让这一阶段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几乎都涉及房地产行业,许家印、王石、潘石屹成为这一阶段的财富新贵。

【2012年以后】全面深化改革: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

2012年,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到今天,改革已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成为主线。

互联网的突起成就了一批民企大佬,“双十一购物节”“电商价格战”“微信红包”……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之快、渗透领域之广,是过去传统产业无法想象的,这一批的互联网企业老板从不压抑个性,他们自由、开放、创新、张扬,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周鸿伟、张朝阳、雷军、罗永浩、陈年、贾跃亭等,每一位都以自己的方式引领着互联网创新。

2014年春节,腾讯推出微信红包瞬间走红,一夜之间催生出千百万移动支付新客户,在其后很多人彻底改变支付方式在“娱乐”中实现,互联网的发展和由此催生的商业创意令人叫绝。同一年的“双十一购物节”,阿里巴巴平台的商品成交额创下了571亿元的记录,同时,阿里还在向金融、物流、文娱全方位布局。

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革命是罕见的,改革则可能更加罕见。” 伴随这中国这场罕见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民企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一个群体,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勃发生长的一股本土力量。企业家不是简单的改革措施的被指引者、被动的跟随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在未来所有制混改浪潮下,我们也许都会对什么是国企、民企的概念变得模糊,但这个在中国高速成长的四十年里走过坎坷路程,未来还将在重要时刻发挥的历史作用的企业家精神,值得被人记住。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话“疫线”企业家
构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