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5%苯甲·嘧菌酯SC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19-09-11翟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5期
关键词:病穗率稻曲病稻曲

翟勤

摘 要:通过开展32%苯甲·嘧菌酯SC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10d,破口抽穗期各施1次32%苯甲·嘧菌酯SC,对稻曲病的病指防效达80.39%,与75%肟菌·戊唑醇WDG的防效相当。

关键词:32%苯甲·嘧菌酯SC;稻曲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5-0113-02

水稻是和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33万hm2左右。水稻稻曲病[Ustilagrnoidea virens(Cke)Tak]是和县地区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呈中等至中等偏重流行,不仅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而且影响品质。为明确江苏克胜公司生产的32%苯甲·嘧菌酯SC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了本次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和县历阳镇城西龙塔村,总面积1155m2。土壤质地为沙壤土,pH值7.6,有机质含量1.98%,肥力中等。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条件一致,与本地水稻生产水平相当。试验地前茬为小麦,水稻于4月25日育苗,5月20日机插秧,行距33cm,株距10~15cm。

1.2 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隆两优1813。防治对象: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供试药剂如下:32.5%苯甲·嘧菌酯SC、50%嘧菌酯WDG、40%氟环唑SC,均为江苏克胜集团生产;75%肟菌·戊唑醇WDG,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详见表1。

1.4 施药方法、时间和次数 每个小区面积35㎡,3次重复。7月30日第1次用药(破口前7~10d),8月18日第2次用药(破口抽穗期),兑水叶面喷雾。逐小区施药,每小区喷药液约2.4L,折合45L/hm2,施药时做到均匀。施药药械为科农3WBD-20电动喷雾器,扇形喷头一致。

1.5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稻曲病,病情稳定期调查1次(9月16日);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10点平行线跳跃取样法调查100丛,记载、病穗数、病粒数、总穗数。稻曲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单穗)0级:无病;1级:1粒病粒;2级:2~5粒病粒;3级:6~10粒病粒;4级:11~15病粒;5级:16粒以上病粒。

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穗数×100;

病情指数=∑(发病级别×各级病株数)/(调查株数×最高病情级别)×100;

病粒率(%)=病粒数/调查穗数/平均每穗粒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病穗率、病粒率-处理区病情指数、病穗率、病粒率)/对照区病情指数、病株率、病粒率×100

1.6 气象资料 7月30日第1次施药,当天气温27~36℃,晴,西南风3~4级;8月18日第2次施药,当天气温23~31℃,多云,东风微风。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从病穗率防效來看,处理3、处理6、处理9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效,分别为77.53%、71.67%、71.11%;而处理2、处理5、处理8的防效较差,分别为48.07%、51.85%、43.26%。病粒率防效,处理1、3、4、6、9的防效较好,在85%左右;处理2、处理5、处理8的防效较差,防效分别为66.49%、65.98%、65.46%。病指防效,处理3、6的防效较其他处理的好,分别为80.39%、81.37%;处理2、处理5、处理8的防效较差,分别为56.86%、56.86%、53.92%(表3)。

2.2 安全性 供试药剂对水稻均表现安全,试验田水稻未见明显药害。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在水稻破口前7~10d、破口期各施药1次的处理,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效优于破口前7~10d用药1次和破口期用药1次的;破口前7~10d用药1次的处理,优于破口期施药1次的。2次施药中,75%肟菌·戊唑醇WDG、32.5%苯甲·嘧菌酯SC的防效均在80%以上。可见,预防水稻稻曲病,水稻破口前7~10d是1个关键时期。32.5%苯甲·嘧菌酯SC在水稻破口前7~10d、破口期各施药1次,即可较好地防治水稻稻曲病。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病穗率稻曲病稻曲
怀化地区稻曲病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分析
水稻稻曲病菌侵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稻曲病气象风险评估及适宜度等级预测技术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湖南省水稻新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