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
2019-09-11王仁德
王仁德
摘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人口流入城镇,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已成为当今中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薄弱环节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医养结合养老经过国家政策倡导已在部分城市地区探索,现逐渐在农村地区铺开,在农村应对老龄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该文从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的实践探索出发,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发展中面临的收入偏低、社会认识偏差、监管体系滞后、人才培养薄弱、医养结合困难、医保配套不足等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社会宣传、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法规、培养人才队伍等对策建议,以期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老龄化;养老;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197.1;D66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5-0007-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入城市,农村“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慢性病老人在农村人口的比重和总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居家养老难以有效满足农村老人养老的需求。医养结合养老作为一种农村新兴的养老方式,自提出和运行以来,日益成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1 农村医养结合实践探索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1]此后,又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对医养结合养老提供了政策指导和保障。
在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医养结合养老快速发展。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100余万张床位。农村医养结合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推广发展,形成了较为典型的4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一是医疗机构开办托老病房或养老公寓模式。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执行医院病房管理模式,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病理特征进行专业医护。二是养老机构内部设立医疗机构模式。在养老机构内部增加医疗资质,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科服务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与乡镇卫生院、民办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老人体检、看病和护理,健康档案,建立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四是拓宽居家养老模式,即以“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为基础,由乡镇卫生院调配乡村医生、执业医师、劳动服务人员为生活不便的居家养老人员提供上门服务的工作模式。
2 农村医养结合面临的困境
当前,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不仅面临着老人经济收入较低、社会认识偏差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制于监管体系滞后、人才培养薄弱、医养结合困难、医保配套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面临着诸多困境。
2.1 经济困境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农村老人没有健全的养老保险收入,多数还是依赖土地微薄收入。特别是一些长期慢性病老人已丧失劳动能力,无稳定收入来源,更多的是依靠子女扶持,获得收入有限。经济困境是制约农村医养结合的最大制约因素。
2.2 认识传统 农村老年人传统的养老观念还是愿意居家养老,虽然乡镇设立有公立养老院、敬老院,还有少部分民营养老机构,但90%以上进驻的是农村“五保”和少部分城市“三无”老人,社会老人床位的入住率低。
2.3 监管困难 医养结合工作涉及民政部门、卫健部门、医保部门,其中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相关工作,卫健部门主管医疗机构,医保部门管理医保定点和报销工作,于是就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2]。多头管理使得政策难以实现协同,阻碍了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效衔接,不利于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人才缺乏 基层公立养老院、乡镇卫生院普遍财政投入不足、规模小,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老年诊疗和护理服务不及时、不专业,缺少专业老年病科和护理人才,大部分老年人日间照料、慢性病诊疗养护、失能康复护理得不到保障。另外,养老护理和服务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但薪资福利水平低,只能降低养老护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导致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素质差、年龄大,大部分是农村闲置劳动力。
2.5 结合困境 由于养老机构的入住对象基本都是高龄或失能、半失能等患病老人,不少身患心血管等易再次疾病,医养结合存在与入住对象及其家属产生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出于风险回避,许多医疗机构缺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另外,过度医疗资源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农村和城市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优势医疗资源无暇顾及养老服务,农村老人对基层医疗不信任。
2.6 制度困境 发展医养结合,必须确保医养结合中各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的覆盖范围。但目前养老机构中开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实现医保报销仍有一定的难度,这加大了老年人看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3]。同时,长期护理医疗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在资金筹集、保障人群等方面还不尽人意。
3 进一步完善农村医养结合的对策建议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作为传统农村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找准突破路径,努力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和供给服务体系上久久发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 加大宣傳力度 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齡化、高龄化趋势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事业与老龄产业的关键措施。因此,相关部门要发挥引导功能,在全社会大力破除医养各守其界传统观念,积极向农村老年人宣传普及医养结合,消除思想认识偏差。
3.2 优化资源配置 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消除养老和医疗系统多头管理局面,强化民政、卫健委、医保等部门分工协作,建立联席办公协商共同推进工作机制,开通流畅的医养结合双向转诊渠道,推进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
3.3 完善政策法规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医养结合的財政支持,提高农村老人高龄、养老等相关补助[4]。加大相应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放宽养老服务资格准入,积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法规制度,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法律文件的方式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和推进措施[5]。
3.4 加强人才培养 制定完善医养结合,开展业务资质认证绿色通道,加快医疗人才和养老工作人员的互联互通,培养新型医养结合人才[6]。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的工作水平与素质;提高养老护理工作人员待遇水平,破除对养老护理工作偏见,树立养老护理人员正确的择业观。
4 结语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是农村应对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从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的实际困境出发,深刻剖析困境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赖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顶层设计,深化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分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建设中,才能让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牛博杰.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及对策[J].人力资源开发,2016(16):173.
[2]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1):105-111.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4]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07-114.
[5]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6]孟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7 (23):173-17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