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隐居”或为误读

2019-09-11沙超

民主 2019年7期
关键词:修史登门三国志

沙超

笔者读2017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七年级《中国历史》16课《三国鼎立》“刘备三次登门恳请诸葛亮”中提到:“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笔者认为,诸葛亮“隐居”这一提法不妥,原因有二:

第一, “隐居”的本意是旧时退居乡野,不出来做官。而诸葛亮以“玄卒”(叔父诸葛玄死)为标志17岁始“躬耕陇亩”时,就“每晨夜”两次吟咏自作的《梁父吟》(“好为《梁父吟》”)以盼明君,又常把自己比作贤相管仲、名将乐毅(“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以明夙愿,当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就“由是感激”而踏上征途,先被任命为军师13年,后任丞相14年而至死于军中,浑身上下,没丝毫“隐居”“隐士”气息。这样,“隐居”不仅词不达意,还“不出来做官”与官至“军师”“丞相”(27年)自相矛盾,更与诸葛亮积极进取形象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精神相悖。

第二,“隐居”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不符。《三国志·诸葛亮传》5000余字,从头至尾,根本找不到“隐居”二字。那么,这“隐居”二字从何而来?这里没交代。本文开头提到的历史书中的相关记述“小误”有三:一是系出“庐”,而不是出“山”;二是系“三顾草庐”而不是“三顾茅庐”;三是系(正史)“记载”而不是“流传”。从这些佐证看,应来自史外的文学《三国演义》三十七回中“山畔数人荷锄”所歌的“南阳有隐居”。而《三国演义》总观点“尊刘贬曹”的根儿,却来自东晋末名史家“越魏继汉”史学观,再说具体点儿,就是劝谏晋帝为大晋修史,把在世46年“三國”时的“魏国”从历史上抹去,直接上继两汉。这种不遵“晋篡魏”“魏篡汉”本来历史面目修史的观点,史学上叫唯心史观。

建议教科书应遵《三国志·诸葛亮传》,一据把亮以成竹在胸“汉室可兴”的策略与路线答询“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并为谋得“三国鼎立”的一国,二据亮主要是自学成英才补之,那趴着待起的“卧龙”就跃起、腾空、翱翔了。

(作者系民进会员、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修史登门三国志
遣怀
房山区西潞街道夏庄社区党总支:“满意服务360°”党建品牌共建 和谐新社区
修史就要长话短说
称象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登门槛效应”让你变冲动
《题冼玉清教授修史图》补遗
“非常害羞”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