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 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2019-09-11罗若菱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生理性肌纤维机能

罗若菱

(苍溪县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400)

分娩和妊娠是每个女性必须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但是在女性盆底机能障碍综合症中被视为危险因素[1]。在改善女性盆底肌的治疗过程中,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果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它能在一定条件下改善产妇夫妻生活。国内引进产后盆底肌机能疗法以来,已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恢复盆底肌治疗方法有如几项:电刺激法、生理性反馈法、对盆底肌进行相应训练等行为方法。本研究关于孕妇产后采取盆底肌康复治疗,探讨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的治疗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50例产妇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娩方式差异分组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年龄在20岁~35岁,平均(27.73±3.41)岁;观察组年龄在21岁~35岁,平均年龄为(27.66±3.2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采取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将阴式探头插入阴道内,询问产妇对不同电刺激的感受对电刺激的强度进行合理调节,将刺激时间维持在10~15分钟。医师指导产妇进行规范的盆底肌肉收缩活动,若膀胱肿胀有尿意或者出现反常收缩等情况应当马上停止。需对盆底肌肉组织和进行合理训练[2]。治疗时间为3次/周,一共9次。根据生理性反馈治疗方法,对产妇进行恢复盆底治疗,刚开始训练选取较为舒适轻便的盆底恢复器,在训练过程中不能摘落盆底恢复器,时间大概维持1周,其后换为重一点的恢复器,一周锻炼次数保持在3次以上,时间维持在10~15分钟。就不用再次采用生理性反馈治疗和电刺激法。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收缩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处理分析得到的临床数据,组间数据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数据对比,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和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Ⅰ类肌纤维功能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功能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收缩情况

3 讨 论

女性盆底机能受损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弧异常反射。盆底机能受损的发生和盆底肌肉损伤密不可分,研究表明,妊娠、分娩都会导致盆底肌肉损伤情况的发生。孕妇妊娠时,由于胎位慢慢转移,盆底会渐渐变大,为了使胎儿成功分娩,孕妇盆底组织自身会做出复杂的生理学的改变。孕妇由于自己的盆底承受重大压力,盆底的相关组织系统经由妊娠过程的漫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软组织磨损情况,特别是对起主要承托支撑作用的某类纤维性组织,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3]。盆底机能受损容易导致孕妇的子宫往下垂、孕妇会因压力而小便失禁、性功能也会出现障碍等不良临床症状,使孕妇身心摧残。因此,针对这些症状采取早期的恢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患者也须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本研究采取的是电刺激、生理性反馈及盆底肌机能训练三种方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通过产妇在产后进行早期盆底肌机能恢复治疗,都能取得产妇都满意治疗结果。

总之,分娩方式不同,但产妇在分娩后都应该进行早期盆底肌恢复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妇在产后的盆底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生理性肌纤维机能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
生理性海水在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分析应用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