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雌激素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评价
2019-09-11陈瑛
陈 瑛
(睢县妇幼保健院,河南 商丘 476900)
排卵障碍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孕症中占较大比例,临床治疗此类疾病主要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的方案,克罗米芬是常用药物,可有效调节月经,促进排卵,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1]。但从目前的相关报道来看[2],单纯应用克罗米芬的疗效有限。雌激素能够改善子宫内环境,相关研究表明[3],排卵障碍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这可能是影响排卵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研究中尝试采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6年7月~2018年6月,对象为11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56例患者年龄28~49岁,平均35.4±4.2岁,病程2~8年,平均3.9±1.0年;对照组56例患者年龄27~49岁,平均35.2±4.5岁,病程2~9年,平均4.1±1.0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应用克罗米芬(枸橼酸氯米芬胶囊,广州康和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970)治疗,给予患者50 mg/次·d口服,连续用药5 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戊酸雌二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99)治疗,在月经周期第8 d起给予患者1 mg/次·d口服,定期行B超检查,观察到卵泡成熟并成功排卵时停药。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周期第8 d后进行常规阴道B超检查,如发现卵泡直径>20 mm仍不能排卵,则给予绒毛膜促性腺素5000 U/次·d肌肉注射。
1.3 评价方法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情况,行阴道B超检查患者的排卵状况,并于治疗后6个月内随访其妊娠状况,以此评价治疗效果。治愈:治疗后成功妊娠;有效:至少出现以下3种情况并保持连续2个月经周期:(1)基础体温呈双相;(2)阴道B超提示排卵;(3)宫颈粘液采集可见椭圆体;(4)阴道脱落细胞制片后可观察到周期性特点;无效:未能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6%(44/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28/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对比(n)
3 讨 论
排卵障碍性不孕是影响育龄期女性生活质量、婚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案。克罗米芬属于非甾体雌激素抑制剂,口服后能够与下丘脑神经元结合,抑制机体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从而加速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发育和排卵现象[4]。但由于克罗米芬会抑制雌激素的分泌,因此会降低宫颈粘液的分泌,宫颈内环境改变,粘度增大,精子通过宫颈的难度也随之上升,且子宫内膜变薄,不利于受精卵着床,因此克罗米芬虽然能够促进排卵,但影响了子宫内环境,药理特性限制了其治疗此类疾病的疗效。此外,克罗米芬的抗雌激素效果会导致患者出现黄体功能障碍的情况,这也会进一步降低妊娠率[5]。考虑到此点,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剂量雌激素进行联合治疗,戊酸雌二醇属于天然的雌激素,配合克罗米芬应用能够外源性的补充雌激素,减轻甚至抵消了克罗米芬引起的抗雌激素效果,改善了子宫内环境,从而提高了排卵和妊娠率。从研究数据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6%(44/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28/56),说明联合治疗的疗效有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小剂量雌激素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可提高疗效,促进排卵和妊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