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及经阴式超声联用扫查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2019-09-11李芹
李 芹
(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心卫生院,江苏 盐城 224622)
在妇科临床上,子宫肌瘤疾病非常常见,是典型的妇科病症,其发病机制为患者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异常而引发[1]。子宫肌瘤多出现在中年妇女身上,多发年龄为35岁~45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要在确诊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诊断工作非常重要。为了探讨有效的诊断方法,本研究现选择我院病理确诊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诊断,现将研究过程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时段内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选出30例,共有肌瘤37枚,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表现包括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部分患者有贫血、腰背酸痛的情况,检查影像为子宫体积增大,表面存在单个或多个结节,且患者自愿配合研究活动开展,签署知情同意书。30例患者年龄在26岁~64岁之间,平均年龄(41.5±2.8)岁,包括3例黏膜下肌瘤患者、5例浆膜下肌瘤患者以及22例肌壁间肌瘤患者。
1.2 诊断方法
我院为已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疾病的30例患者提供单独经腹超声诊断,超声诊断采用型号为VOLUSON E8的GE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控制到3.5 MHz。在为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取仰卧位,保持膀胱的充盈,其中经腹超声要求多切面横扫患者下腹位置,保持横、斜、纵不同方面,检查内部回声、部位、形态、大小、血流等等。联合检查中除经腹超声外再加以经阴式超声,要求患者排空膀胱,尽可能排除体内肠气,对肌瘤内部部位、大小、回声与形态做全面检查,如果初步诊断中显示患者为子宫浆膜下肌瘤或是阔韧带肌瘤,需进一步进行卵巢和子宫的确诊,预防出现误诊的情况,如果初步诊断中显示患者为黏膜下肌瘤,检查过程就要明确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应用经阴式超声诊断还要关注患者包块周边的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假包块的情况,准确鉴别包块与腺肌瘤。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经腹超声及联合经阴式超声应用下患者子宫肌瘤疾病的类型以及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数据,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对比诊出率,同时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单位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
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联合诊断各项结果数据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腹超声诊断在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诊出率、误诊率与漏诊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例/%)
2.2 敏感率
联合诊断的敏感率高达97.3%,高于单独经腹超声诊断敏感率的78.4%,P<0.05。见表2。
表2 联合检查与经腹超声单独检查诊断敏感率比较(n,%)
3 讨 论
子宫肌瘤疾病在妇科临床上非常常见,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肿瘤性病症,患病后患者常有下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隐约钝痛感,给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一旦速度过快或体积过大,还会挤压患者的肠道与膀胱,导致患者出现大小便次数较多或便秘的情况,另外,患者还有月经紊乱、月经量大的反应,严重情况下导致患者贫血,而且雌激素的过多分泌使患者的子宫肌瘤受到刺激,进一步增大,必须引起临床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3]。
长期实践发现,子宫肌壁和肌瘤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肌瘤包括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患者发病时会在子宫内出现一种甚至多种肌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因此准确的诊断工作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经腹超声、经阴式超声等等,其中经腹超声可以很准确地对患者子宫肌瘤内部回声、大小、血流和具体位置进行诊断,探查具体的RI值,但容易受到肠气干扰,导致图像缺乏一定的清晰度,也影响结果,使其出现较多的误诊或漏诊的情况。经阴式超声则能预防腹壁声和肠气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且探头频率比较高,有着很好的诊断视野,图像清楚,有助于操作人员及时准确地发现病灶所在。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式有助于显著提升诊出率,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4]。
本研究采用联合诊断方法在诊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和子宫肌瘤类型的诊出率方面均比单独应用经腹超声的准确率更高,P<0.05。在敏感度方面,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也高达97.5%,高于单独诊断的78.4%,P<0.05。该结果与陈晓彦《经腹及经阴式超声联用扫查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分析》[5]论著研究中的结果相似,再一次证实联合应用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子宫肌瘤患者提倡联合应用经腹超声与经阴道超声诊断,诊出率高,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