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药物配合针灸促进妇产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
2019-09-11陈学思
陈学思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由于手术操作造成肠管的损伤,加之麻醉药物的应用,可能会抑制肠蠕动,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肠胀气的症状,若未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将会增加患者出现肠梗阻以及肠粘连等一系列并发症[1-2]。因此,临床上为了促进妇产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通过采取药物+针灸配合治疗的方式,加快患者的排气和排便,进而能够促进患者肠蠕动,更加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十分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所收治的10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给予对比分析,根据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各组分别为54例患者。其中,单纯组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年龄(39.11±12.07)岁;联合组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9.58±12.4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单纯组仅行药物治疗。给予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加服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药剂中包括10 g木香、10 g陈皮、10 g厚朴、10 g法夏以及5 g甘草,加水100 ml进行煎服,取汁30 ml。第二次加水150 ml,取汁30 ml。两次混合60 ml药剂,分为两次服用。第一次为术后6 h服用,第二次为间隔4 h后服用。
联合组则给予药物+针灸配合治疗。用药方法与单纯组相同,同时,给予针灸配合治疗,选择患者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穴位,使用30号1.5寸的毫针,采取强刺激得气的方法进针,持续捻转1~2 min后,留针,每间隔5~10 min转动一次,留针30 min后拔针。每间隔12 h针灸1次,大部分患者经过1次针灸治疗后,便可排气。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资料,并且对比单纯组和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数据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51例(94.44%),显著高于单纯组40例(74.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n (%)]
2.2 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联合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6±3.5)h,显著短于单纯组(20.6±4.7)h,t值=10.032,P值=0.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 讨 论
中医研究认为,腹部手术后,腹内的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进而使得脾胃气体十分紊乱,出现升降失调、气滞淤积的情况,进而出现腹胀、腹痛以及大便不畅的症状,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以通为用”的原则。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51例(94.44%),显著高于单纯组40例(74.07%),联合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6±3.5)h,显著短于单纯组(20.6±4.7)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因此可见,通过给予排气汤剂进行治疗,药剂中的厚朴、法以及木香,能够达到行气止痛、导滞消痞的治疗效果,甘草进行调和,能够充分促进患者的肠蠕动。同时,给予针对治疗,选择三阴交、足三里以及中脘等穴位,能够达到浊阴能降低、清阳可升的治疗效果。配合两种治疗方法,更加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总的来说,临床上通过对妇产科术后患者行药物+针灸配合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治疗效果十分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