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2019-09-10罗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农村教学高年级

罗明

摘要: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征具有重要的关系,根据父母教养方法进行研究,从多面进行入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父母关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教学;小学教学;高年级;父母教育;人格特质

一、常见的父母教养方法

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人生观)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二、父母教养与幼儿气质的关系

以往关于幼儿气质对母亲或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表明,引发母亲或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气质特征包括:情绪乐观积极、适应性快、注意持久性强(即坚持性),睡眠活动水平低,注意不易分散;而引发母亲或父母非民主型教养方式的气质特征主要包括:高活动性、高趋向性、高反应强度、低反应强度、消极心境和中性注意分散度、低适应性、高睡眠活动水平、低睡眠节律性、低趋向性。

本研究发现,对于小学高年级儿童,引发母亲良好教养方式的气质特征主要包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可预见性、组织性强,适应迅速、坚持性强、注意不易分散、情绪积极友好、反应阈低等;引发不良教养方式的气质特征主要包括:活动量大、注意容易分散、适应缓慢等。

两个年龄阶段研究结论相同之处在于,母亲关注儿童的适应性、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和情绪。不同之处在于,幼儿的母亲更重视孩子的反应强度、睡眠活动水平、对新异刺激的趋避性;而小学生的母亲更关注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规律性、组织性,关心孩子是否感知敏感。可见,随着孩子步入不同的发展阶段,母亲的要求和期望相应发生变化,从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安全转变为关心孩子的学习,期望养成孩子与学习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如良好的学习规律、做事有条理等。这充分表明,气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儿童的成长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三、父母教养与独生、非独的关系

在是否独生分组变量方面,独生子女在积极的教养方式上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存在差异,而在消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且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非独生子女教养方式差异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榜样作用影响。(2)情感分散。(3)家庭压力差异。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承受的压力相对较轻,他们会对独生子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抚养子女的压力大,情绪易波动,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更容易对他们表现出严厉和惩罚。尤其作为母亲,在家庭中肩负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所处的压力环境更为紧张,从而易于表现严厉和惩罚。

四、父母教养与性别的关系

男生比女生的情绪更稳定;男女生在解决问题与幻想之间的差异显著。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女生在幻想的应对方式上比男生采用的多,可见女生的应付方式相对消极,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男生应对方式更积极些。至于教育方式,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更为严格。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人素质的发展和克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大影响。

五、父母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随着独生子女数目的增多,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作为父母,要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父母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教育,父母应该有一双能够客观审视孩子的眼睛。父母理智的爱应让孩子感觉父母时刻都是他们的支持者,他们会不断地从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和力量。

六、父母应做好的事情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调查对象在与父母的沟通方面具有满意度低、沟通体验多为消极体验的特点。许多家长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过程和特点缺乏认识。家长不仅需要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过程和特点,还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同龄孩子的不同点。民主、平等的和谐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孩子给予尊重、接纳、理解和欣赏,是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

1.转变观念

父母在提升了自己的“软件”(对孩子身心发育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后,需要再对“硬件”进行改善。想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家长用心经营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绝非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才需要进行的。结合学校的帮助,家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积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且表现出沟通兴趣,都会让孩子有被爱的感受。这种积极体验会增加孩子与父母沟通的频次,提高亲子沟通的有效性。

2.发挥父亲的作用

在本次调查中,父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主动性和兴趣性都低于母亲。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在亲子沟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要重视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勇气。在亲子沟通方面,父母可以分工,对孩子的不同问题,两个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解决。

七、提高农村高年级孩子成绩的方法

1.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认识与实践具有相互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阻碍作用。在本研究中,虽然教养方式的不同受到经济、文化程度、性别、城乡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对教养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家长应具有榜样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会被子女效仿,时时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同时,家长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加强对儿童心理的了解,认识到尊重、赏识、一视同仁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儿童和谐健康成长。

2.采用合适的教养方式。根据本文的结果可知,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儿童学业成绩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和言语上的沟通,了解儿童行为、心理上的变化,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对儿童采取无条件关注,需给予儿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当儿童遇到困难时,家长应安抚儿童的消极情绪,帮助儿童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耐心引导儿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儿童的情绪控制和抗压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儿童成绩。

3.加强家校合作。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生态模型,学校和家庭是儿童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二者较强的支持性关系,会促进儿童最优化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成长中的共同责任与相互作用。

八、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儿童与父母以及同伴之间的交际基本上构成了儿童的人际交际圈。导致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

同伴是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作用者,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发展。被同伴拒绝、忽视的儿童,以及在处理同伴关系时属于矛盾型的儿童,心理发展会存在一些障碍,相应会出现一些伴随的行为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冲动多动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导致同伴的厌恶及疏远,“父严母慈”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更受同伴的接纳,而那些在家庭中被父母拒绝否认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往往也会受到忽视排挤。

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子女个性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能够有效预测其子女的个性特征,是影响每个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通过情绪升温和对教养方法的了解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父母否认、惩罚、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等其他不利的教养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对子女的人格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采取良性和正确的方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为其子女能够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3.

[2] 吴国杰,吴丽丽,彭静.农村小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1)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农村教学高年级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浅析怎样提高农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