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理论在习题课中的应用
2019-09-10刘云
刘云
在中职教学课程中,习题课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对习题课片面的认识而造成误区:
一是主观认为习题越多越好,不加选择地布置大量习题,机械重复,师生身心俱疲;二是形而上学不讲实效,以为习题课就是教师布置习题、学生答题、师生校对答案,不采用科学的方法,收效甚微;三是反馈不足,对习题课发现的问题或薄弱点认识不足,不再安排巩固性练习,习题课应有的作用大打折扣。
恰巧,最近品读一本心理学著作《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讲到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正好拿过来活学活用,看看其中的练习方法对于习题课教学是否也能有所启发。
原则1:有目的的练习更加有效
做大量的习题曾经是应试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中职教育虽可以摆脱这种模式,但要想让学生得到提升,却仍必须重视习题课,那就要认真策划、有目的的选题、有计划的逐步拔高。
一般而言,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针对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及薄弱环节选题。②选题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所学知识的本质,遵循“少而精”原则。③选题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求异、求变、求新,养成开放式思维习惯。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专业实际。从学生日常生活及专业应用中选择习题素材,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⑤合理搭配,即指:一是各类题型(填空、选择、计算、分析、设计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合理搭配。二是指例题、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复习习题要合理安排。
原则2:“踮起脚尖摘苹果或者跳一跳摘苹果”,即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的不太远的挑战
这个原则包括两重意思,一个是要敢于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战之前没做过的、做不到的事情,另一个是选择挑战的目标的难度不要太高,如果难度太大、过于逼迫自己可能导致倦怠反而得不偿失。
将这个原则套用在习题课的教学方面,我们需要考虑以下改进: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非常熟悉的知识点,后期练习时应适当删减,增加一些略有难度的、之前接触少的知识点,给学习挑战的机会,但是,在对新增知识点的选择上也要慎之又慎,稍微拔高一些难度即可,不能因为挑战的习题太难打击了大多数学生的信心。
原则3:需要一位能够布置训练作业的导师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做到,因为“能够布置训练作业”的前提是,这位导师是精通这个领域的行家,并且他要通过观察、分析获得对练习者的全面认识,包括练习者的动作是否精确、意识是否到位、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目前阶段适合进行哪种改进等等,在此基础上,导师才能给予练习者正确的反馈和指导,才能指出刻意练习的目的和路径。
同样的道理,在习题课的教学方面,老师需要开展大量的前期工作,比如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认识、对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摸底、对薄弱知识点的统计、对练习计划的安排等,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指导要点。
在此期间,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常采用习题评价的方法,习题评价是反馈教学信息、指明后续改进的关键点的重要手段,在进行习题评价时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在对学生的习题进行正确评判的同时,最好加以诚恳的态度、富于启发和激励的语言写出评语,在评语中要指出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在评语中还要注意启发性、激励性、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等原则;或者采用课堂讲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体分析,个性的问题个别辅导,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原则4:将练习变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刻意练习成功的前提是练习时间足够长、练习量足够大,从这方面讲,我们不能只依赖课内题习题,更应该关注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自练的意识和能力,毕竟,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按照教材、课堂开展的练习局限性很大,只有養成主动自学、自练的意识和习惯,才是真正有效的个人能力的提升,这也契合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