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
2019-09-10苏丽云
苏丽云
关键词:主题探究活动;记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031-02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作为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以独特的教育形式,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指出:“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力工具,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通过记录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使结论建立在事实之上。”而主题探究活动正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做记录的兴趣,培养提高幼儿记录能力,帮助幼儿将学习的过程具体化,养成对探索中的现象及时保存的习惯,有助于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细致严谨的态度。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记录能力发展现状为:缺乏记录的意识,很少主动记录身边的事物;在探究活动中幼儿不知道应该记什么,或记录内容与探索内容无关;记录方法及记录形式单一。对此,提出以下策略提高幼儿记录能力。
1.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记录的内在驱动力
主题探究活动注重以幼儿为主体,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是自主的,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要相信幼儿,相信幼儿有记录的能力,并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为幼儿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对某些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这时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記录,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此外,主题探究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家园合作,孩子记录的内容可能看不懂,家长在幼儿记录的基础上用文字或数字等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新闻角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讲述。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孩子们的记录逐渐丰富起来。教师要鼓励幼儿的记录行为调动幼儿积极性,接纳幼儿的记录方式并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赞赏,并为幼儿提供展示平台,从而提高幼儿记录的内在驱动力。
2.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做记录
(1)图画记录、符号记录、表格记录等多种方式有效应用
在探究活动前,教师首先要对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并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引导幼儿做记录,图画、数字、表格、符合、文字等多种方式,教师依据主题探究的内容及幼儿水平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记录。比如,参观厦门图书馆,在主题活动探究前,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书馆中哪些地方有指示牌,并记录在表格中。在记录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眼里到处都有指示牌:挂在墙壁上的,悬在半空的,装在楼梯扶手旁的,立在地板上的,内容体现不能抽烟、不能拍照、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吃东西、紧急出口……这样的表格式图画记录,在活动前教师设置了一定的表格,幼儿有目的的围绕问题去观察并做记录。
(2)封闭性与开放性记录方式的整合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如科学实验沉浮活动,要了解哪些物体会沉到水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记录单。有的是表格式记录单,这种记录方式比较封闭,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向上或向下符号进行记录,针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开放的记录,有的幼儿为了让自己的记录更清楚,尝试使用图画、分割线、数字编号、符号、文字等进行记录。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引导幼儿用图画表达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机的整合,使探究过程更加形象、直观,记录方式也更个性化。
(3)思维导图提升记录能力,发展思维认知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思维导图做记录,这一过程既能帮助幼儿聚焦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也能帮助幼儿把各类想法归纳总结,从而让思维有组织、更清晰、更有条理;还能让幼儿在完成、解决、思考一个问题中,提升其专注力的发展。幼儿常用的思维导图方式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圆圈图。圆圈图普遍用于阐述一件事或一个物体,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圈组成,里面的小圆圈记录的是幼儿需要描述的主题,外面的圆圈则是围绕中间的主题画出相关的事物!比如,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大卫不可以》中的大卫你想到什么?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图书《大卫不可以》的解读进行绘画。
第二种,泡泡图。泡泡图用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属性,由许多泡泡组成,中间的泡泡填写要描述的事物主题,外边的泡泡与中间直线相连接,通过描绘主题的深度与多样性帮助孩子表现内容。例如,主题探究活动:孩子眼中的“汽车”,左边是孩子认识的各种颜色的汽车,中间是孩子眼中各种不同种类的汽车,有卡车、大巴、小车等,最右边孩子从汽车的结构对汽车做一个了解,如油门、安全带、车灯、车轮、倒车镜等,孩子们在绘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汽车经验梳理的过程,直观内化为幼儿的认知。
3.注重主题探究活动后的分享,提升幼儿的记录能力
李槐青指出记录完后,教师应给幼儿留下一定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记录、说明和描述记录的内容,引导幼儿用准确、连贯的词句去表达记录的内容,进而提高其概况、总结科学现象的能力,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记录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分享交流如此重要,记录的交流不仅可以提供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机会,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幼儿梳理探究过程,再次思考自己的探究内容,表达自己在探究经验及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等。此外通过交流分享还能促进幼儿的学习,针对同一个探究内容,不同幼儿的记录方式是不同的,通过交流分享,幼儿知道记录的方式是多样的,进行学习新的记录方式。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分享记录?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幼儿的记录方式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在相互理解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录方式。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并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去描述自己的记录内容。在交流环节,对于开放性的记录,教师最好将全部幼儿的记录纸都展现出来,便于幼儿对不同的记录方法做一个很好的对比,又能找出错误的记录。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彼此记录的异同,欣赏他人的记录方法。
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出现的新的记录方式,将有价值的记录方式在集体中进行共享。如幼儿用箭头表示事物发展的步骤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围绕这些方式展开讨论,在读懂、理解他人的记录方式时,为自己的记录活动积累更多经验。只有不断的进行分享交流,进行总结,才能达到记录的最终目的。
记录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记录的目的不是留下痕迹或流于形式,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并积极的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逐步自我建构知识经验。
参考文献
[1]徐萌.浅谈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J].时代教育,2016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04)
[3]李槐青.科学活动中如何知道幼儿进行有效记录[J].教育导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