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图活用,提升智障儿童语用能力
2019-09-10刘丽平
刘丽平
关键词:静图活用;智障儿童;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012-02
语用能力,指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能力。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智障儿童由于智力水平低下,在言语行为方面,往往不会使用有意义的话语传达信息,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与人交流答非所问,喜欢机械地模仿、重复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字音、词句。语用能力低下,大大影响了他们与社会的沟通交流。
据观察,智障儿童对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的画面情有独钟,当他们面对直观生动的画面时,喜欢模仿图中形象的动作并喃喃自语。针对智障儿童爱看图、喜模仿、乐重复的特点,运用图画训练,对激发智障儿童思维,调动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其理解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能力大有帮助。
1.单一图入手,把物说准
单一图:即一幅图上只有单一事物(如一个苹果为一幅图)。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操作和使用中习得的。智障儿童的说话训练,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把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画成单一图作为主题训练学生说话,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如以“苹果”作为主题:准备好苹果图片,教师首先以问导说:1.这是什么?2.这个苹果是怎么样的?3.你喜欢吃苹果吗?引导鼓励学生说完整话:“这是(又红又大的)苹果。”“这个苹果圆圆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互问互答:一生问“这是什么?”生答:“这是苹果。”在互问互答中,学生通过模仿、重复习得语言。对语言能力稍强的同学,鼓励其说与苹果相关的其他话题,如“昨天妈妈买了苹果”,“超市的苹果很贵”等。“蘋果”主题训练完毕,再以生活用品、植物等作为主题,从物品名称、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设问导说。
单一图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物体,当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必定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师、学生之间提供“说”的示范,让学生有音可学、有话可仿、有言可鉴。
2.复合图巩固,把画说清
复合图,即一幅图中有多个相关联的事物。如第八册《去公园玩》中有一幅复合图,画面内容有“我”、“姐姐”、“一丛花”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在摘花,姐姐摆手劝“我”不要摘。教科书中,许多与文字内容相匹配、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插图都是复合图。增强学生理解语言、生成语言的能力,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生活中的这些复合图。
(1)注意引导,有顺序地说
智障儿童的视觉与注意范围狭窄,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也比正常儿童差,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色彩鲜艳的事物或其他无关事物所吸引,当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出现在智障儿童眼前时,他们通常把视线停留在曾见过物体或有亮丽色彩的物体上难以自拔。如:当我把《我们的学校》拍照投影让学生介绍,一生说“红旗”,一生说“打篮球”,“我们的教室有电视”。他们关注了图中单个物体,而忽视了整个画面,叙述显得语无伦次,完整的一件事弄得支离破碎。
训练智障儿童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述,从有序呈现各景物入手效果甚好。如第十册教科书《春天来了》教学中,我把“春天到了”这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先让学生自由说看见了什么;接着,我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板画“燕子”,如单一图训练般引导学生说关于燕子的话题,再逐一板画“小河流水、柳树……”,逐一训练好各个话题;A类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很快就能完整有序地说出:“春天到了,小燕子在春风中飞。小河的冰融化了,河水哗哗地流着……春天多美呀!”介绍《我们的校园》,我按校门口、旗台、操场……”的顺序引导,学生有序可循,说得有模有样。写景状物类复合图,大都可以用有序呈现事物的方法训练,让学生悟到一定的观看画面的方法,使学生参加活动、介绍景物时心里有所参照,知道要按一定顺序,表达变得有序流畅。
(2)抓住“图眼”,有方法地说
智障儿童的思维完全受事物的单个特征或直观形象的支配,多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他们不能理解隐藏在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当图中多种事物、人物组成的生活场景图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无处着眼、无从开口。
“谁在干什么?”是此类图最主要的“图眼”,也是我们最常用、最简单的句子。训练学生在众多生活场景中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就应该教学生看懂“图眼”,说好“谁在干什么”。
如学校组织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老师拍下照片,以回放形式引导学生看图(照片)练习说话。教师先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画面,引导学生用“谁在干什么”来说话。学生可以很快说出“某某在提水,某某在挖坑,某某在扶树苗……”等话语。提水、挖坑、扶树苗都是植树的系列活动,教师适时点拨,点明图眼:“同学们在植树”;接着观察画面上同学们的着装、小树的样子,引导学生判断时间“春天到了”。这样,学生便能说出“春天到了,同学们在山上植树”的句子。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攫取教材,以简笔画、拍照片等形式描画、记录精彩瞬间,生成语言训练图,让学生的语言训练更贴近生活。语言表达的内容选择源于生活,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表达倾听、模仿学说中,开拓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丰富学生的语用积累,使学生能更顺利地根据不同情景运用适当语言。
(3)激发联想,有感情地说
复合图中的画面是静止的,瞬间的场面是单一的,必须根据这静止、单一的画面展开合理想象,把人物、景况的形、色、情、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与人交流的话语才能逐步增加。在《植树》教学中,学生看懂了图意“同学们在植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形态、动作、表情,指导学生说出“某某弯着腰,双手扶着小树苗”,“某某望着种好的树高兴地笑了”。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在教学《节日》这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年轻人为什么胸前佩戴大红花?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学生根据画面上人的动作、服装、表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曾被评为优秀学生的小锦说“这个大哥哥被评为优秀学生,他很开心。”曾获残运会标枪银牌,受到校长嘉奖的小林指着胸前挂金牌的年轻人说“他是运动会跑步冠军,校长给他戴上大红花还发了红包,他高兴地笑了。”曾经的经历,结合有限的画面,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被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样把现实生活经验融进画面的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伴随着画面的丰富,学生的语言也有声有色起来。
3.多幅图提升,把事说全
生活中,每件事都有它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因而一個活动、一个主题往往有许多连续的画面组成。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达清楚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应当借助连续画面并给各图配上衔接性的关键词来展开训练。
如《睡前准备》编排了四幅图,分别是小明刷牙、洗脸、洗脚、脱衣上床,这四者之间的次序是不允许颠倒的,但学生往往看到哪就说到哪,令人啼笑皆非。训练中,我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一幅图,说清图画的意思,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引导刷牙、洗脸的先后顺序,并在图旁标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顺序词(也可标序号1234),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表达。在《看电影》教学中,在学生看懂图,表达清楚图意后,给各幅图标注关键字词“排队进场、不吃东西、不喊叫、有秩序离开”等,再引导学生把各图连起来表述。这样训练,学生学会了用关键词语和客观事物或插图联系起来,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先后顺序,准确地表情达意。但要注意,连续画面的故事内容、情节不能过于曲折复杂;背景宜简洁;动物、人物形象的夸张变形要适当,让学生一目了然。
有了关键性的文字提示后,可以采用接龙说话形式,让每个学生说一幅图,连起来成为一个故事。这样既减轻了一人说多幅图的负担,又提供了重复倾听,模仿学说的机会。
在语言完整性训练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当智障儿童由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经验上的缺失,说错内容,千万别斥责,只要学生勇于开口,乐于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愿意分享、乐于分享,在分享中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建构起正确的语言结构,进而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对学生绘图配话的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中,教师提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作为训练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必将激发智障儿童的表达欲望,调动智障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机能参与其中,学生变得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变得乐于与人交流,从而建构起说的素材,习得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语用能力,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茅于燕.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夏出版社,1992.9(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智力落后儿童学校语文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ast-font-family:方正书宋简体; font-size:9.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