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项目式学习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例谈
2019-09-10肖剑平
肖剑平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003-01
李星云教授提出小学阶段学生所需的六个数学核心素养:数学交流、数学推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能力、数学建模。余文森教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创新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规划和解决项目任务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过程技能。本文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于项目式学习方式的实施和价值做了初步探索。
1.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在课堂中开展项目式学习,需要形成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设计劳动实践基地”这一项目为例,把项目式学习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确立,项目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展示。
(1)确立项目,提出问题
学校计划把一块近似于梯形的土地建成五年级6个班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现面向全校有奖征集设计方案。笔者带领学生讨论:设计劳动实践基地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数据测量、设计绘图、划分土地、过道设计等。解决这些问题,要运用到测量、比例尺、周长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
(2)规划项目,明确思路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第一,前期准备:一是全班按6人一小组分成7个小组。二是自主复习相关知识,组内过关。三是上网查阅或向家长了解相关案例。
第二,分解项目:一是任务分解:统筹、测量、记录、绘图、操作、拍照、PPT制作、成果汇报等任务落实到人,要求既分工又合作。二是研究流程:班长带领各组组长将荒地沿外圈分段,每组各负责测量一段,测量时班长负责汇总数据并通报给各小组;各组自行根据需要再次测量,并绘成地块早图;根据土地形状将土地划分为大致面积相等的12块;设计绘图并计算相应数据。
第三,课时安排:4课时,前期准备、现场测量、计算绘图、成果展示各1课时,另各组自行安排课余时间。
第四,优化审视:采取先分组再集中交流的形式完善细化以上安排。
(3)项目研究,指导方法,掌控过程
研究过程中,笔者除了组织活动开展,为他们解疑释难,协调各组进度之外,其它的都交给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组内同伴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4)成果展示,集体评价
各小组长先集中讨论制定评分标准,从团队协作、设计效果、汇报解说等三大要素来制作评价量表。在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是评委,各小组成员讨论给各个小组打分,然后全班评出最终结果。
各小组通过PPT展示本组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最终设计效果图。要求汇报时全组上台,有主讲、助讲、操作员。
需要注意的是:确立项目需从国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出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员,要注意方法指导和过程掌控;成果展示阶段要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就,激发学习内驱力。
2.实施项目式学习的理论思考
项目式学习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提倡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创新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學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笔者认为开展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策略。
(1)发展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本案例通过创设现实而有意义的项目情境——设计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项目团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充分交流,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并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找资源,解决项目中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各种任务,最终形成项目成果。
(2)培养学生知识重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中,学生综合运用测量、比例尺绘图、周长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解决项目任务中的问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是他们体验、感悟学科知识、概念、原理的过程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如此,学生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理解和分析,才能解决项目中各种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如绘画、信息技术应用等。
三、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聚焦的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实施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