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摭趣
2019-09-10刘伶俐
刘伶俐
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对联的应用场合非常广泛,按应用场合的不同,对联可分为:春联、寿联、 喜联、挽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古迹联、诗词书画联等。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关,上下联尾字仄起平收 。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对对子的训练,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清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律启蒙》对声调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读来朗朗上口,如:“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对联可以雅俗共赏,笔者摭选了一些各有妙趣的对联,供大家品味。
回文联是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颇具趣味。传说昔时镇江有一饭庄,名曰“天然居”,一次乾隆微服私访,曾在此用餐并偶得一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但未能续得相应之下联。尔后,乾隆一行来到云隐寺,随行大学士纪晓岚则以“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对之,此联则成: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乾隆皇帝出的上联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倒读,顺读、倒读皆成句子,属回文妙对。大学士纪昀对的下联正符合回文联的要求,后一句也是前一句的倒读,颇有巧夺天工之妙。
与回文联同有音韵之趣的是叠字联。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就成了叠字联。苏州网师园中“看松轩”有一副叠字对联:
雨雨风风,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全联运用了十四组叠词,把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以及鸟语花香融为一体。该联读来声韵铿锵,颇具音韵之美,读后使陶醉于冷暖交替变幻和莺歌燕舞花木争荣的美景之中,频增游兴。
对联也可以在方寸之间跌宕起伏,让你感受一波三折的妙趣。明朝时,唐伯虎博学多才,不但画画得好,诗写得好,对对子也是一绝。有一年苏州城里一户人家为母亲祝寿大摆宴席,并请唐伯虎为老太太作寿联。只见唐伯虎不加思索,提笔写下:“堂前老妇不是人”,众人正惊诧时,唐伯虎已写出:“南海观音下凡尘”,大家恍然大喜,不料唐伯虎写出下联却是“养的儿孙都是贼”,老太太的儿孙们一看,恨得咬牙切齿,正待挥拳时,唐伯虎已写出:“偷来蟠桃献母亲。”老太太的儿孙们马上笑逐颜开,转怒为喜。
请看唐伯虎的寿联:
堂前老妇不是人,南海观音下凡尘;
养的儿孙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
看似无理谩骂,却奇语陡转,不同凡响。把老太太夸成菩萨,把她的儿孙比作孙悟空,能把传说中吃了长生不老的蟠桃偷来,而且偷来不是自己吃,是献给母亲,是大孝,能做这样的贼可是了不起。大家围着唐伯虎,着实称赞了一番,盛情款待。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