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浅议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对策

2019-09-10郑鹏谢洁芬郑雪宜胡彩平秦晓艺陈志鸿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专利高校

郑鹏 谢洁芬 郑雪宜 胡彩平 秦晓艺 陈志鸿

摘  要:高校是产出专利技术成果的生力军。提升高校专利质量,有利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专利存在的问题,包括专利管理体系不完善、科研人员专利申请意识薄弱、PCT国际申请量少、专利转化率低等,并对此提出了健全高校专利管理机制体制、加速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加强高校专利的整体布局、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对策,以期对高校专利工作有所借鉴,共同推进专利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6.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加高质量知识产权的有效供给。高校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产生的重要源头[1]。我国高等院校拥有约80万研究人员以及近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我国近一半的高技术研发项目,积累了大量的专利技术[2]。截止到2013年12月,“高等学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为11.9万件,占我国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11.5%,仅次于企业。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其拥有的较强科研实力并不成正比。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当年专利许可量占申请量的40%,同年我国清华大学仅为0.5%,比值相差甚大[3]。尽管我国高校专利结构不断优化,增速喜人,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高校专利现状的分析,探究存在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对促进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高校专利目前存在的问题

1.1专利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初步形成专利管理体系。但是,要让规范合理的管理体系落地实施,需要实行专利“全过程管理”,包括发明披露、专利评估、专利培育、专利保护、市场营销、合同谈判、专利监督等7个主要步骤真正有效运行[4]。

专利管理体系包括制度和机构两大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过于概括的制度供给无法满足现实多步骤、多层面运行中最基本的秩序需求,保障作用小,可操作性差。科研人员自行持有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学校对科技成果缺乏有效地统筹了解。在成果开发阶段,通常由科研人员决定科技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部分成果并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在成果转化阶段,成果持有人未经学校允许擅自转让科技成果,导致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5]。此外,专利管理人才匮乏也体系不完善的体现。我国高校的专利管理专业人才配置严重失调,我国拥有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2人以下的高校占比92%,6~10人的高校仅占1%[1]。

1.2科研人员专利申请意识薄弱

高校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比较突出,科研比重大,科研经费充足,科研产出高,更多注重发表论文、评奖以及职称评审。科研人员专利申请意识淡泊,缺乏专利撰写的专业素养,科研人员在获取试验结果时,先发表论文,使得科研内容提前公开,将发表论文的科研结论作为新专利申请,对于专利而言,已经丧失新颖性。再比如,一个专利只保护一个产品或者一种方法,保护范围窄,或者保护的根本不是发明人的想法。

受学校评聘制度的导向影响,高校科研人员容易忽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一方面是缺乏专利转化意识,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有效的专利转化渠道与平台,导致专利技术曝光率低,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专利转化平台、专利产品交流平台的沟通不足或不畅,科研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外界对专利技术的最新需求,影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技术的开发,同时也阻碍了专利技术研究水平。

1.3 PCT国际申请量少

随着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國整体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高校也蕴育了大量科研成果。但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18年21日公布的报告中提到,中国在教育机构方面略逊于美韩两国。美国和韩国包揽了高校国际专利申请前10,其中,7所来自美国的加州大学、麻省理工等,另外3所为韩国的首尔大学和汉阳大学等。我国的深圳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清华大学均进入前20,其中,深圳大学排名第11[6]。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海外布局仍有待加强。

我国高校PCT申请量总体偏低,且各有差异。以C9高校为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PCT申请总量分别为914项和490项,位居前两位。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紧随其后,PCT申请量分布在200~300之间,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则分布在100~200之间,而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布在1~100之间。其中,浙江大学专利族数量最多,但其PCT申请总量在专利族总量中的占比排在第8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排在第9位,说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国际市场的关注不够。C9高校都以国内专利申请为主[7]。

1.4专利转化率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17.6%,反映出技术含量和创新性较强的专利偏少。在1986—2015 年间,高校专利授权与申请比率为52.1%,即有近一半的专利申请未获得国家授权,这也反映出高校专利质量偏低。或许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专利转化运用仍面临困难。我国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为12.3%,远低于全国52.6%的平均水平。高校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仅2.7%,更是远低于全国36.3%的平均水平。2014年高校专利转化率也仅为9.9%,远不及企业68.6%的转化率。美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占美国专利申请量的4%,但其专利许可费收入却达到全国总量的12%[1]。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还表现为专利申请量大,但授权过程缓慢。近年来,高校申请专利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大多数仍处于实质审查阶段,离真正授权的时间还不确定,有些专利甚至已经实审2~3年。对于发明专利而言,需要经过受理、初审、公布、实审和授权公告等过程,自受理起18个月进行公布,然后进行实审阶段,一般情况3年左右才能获得授权,但不排除更长的时间。

2高校专利维护对策

2.1健全高校专利管理机制体制

健全规范合理的专利管理体系是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基础。规范化的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有章可循,进而规范和指导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防范知识产权流失。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培训计划,对主管领导、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有必要了解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方面的能力[5]。

我国大部分高校将专利管理职能纳入到其他管理部门中,并没有设置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在专利运营和保护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有必要设立独立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具备专利管理和促进专利转化的职能。

2.2加速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一个专利保护的不单单是一项科研结果,还可以是成就这项科研结果的思路或方法,不单单是一个产品,还可以是拥有该关键技术的一类产品。因此,专利撰写时需要有专利专业知识的人来挖掘,专业人做专业事,专利代理人是专门从事专利撰写,专利申请等事宜的人员,更好的与专利代理人的沟通,才能使其充分领会发明人的意图,从而将专利获得更大的保护范围,更全面的保护发明人的想法。可以对高校研发人员进行专业的专利知识的培训,如撰写,申请,答疑等方面具体培训。只有研发人员更懂专利,才能将科研成果以最专业的方式呈现出来,自己撰写专利能减少与专利代理人员的沟通,也能缩短撰写的时间,提前了专利申请的时间。专利申请应当具有前置性,即专利申请应当先于或者同时于论文发表,只有作为专利的科研成果才具有法律保护,且专利申请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查后才会公开,不影响论文发表。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专利代理人不再是半路出家的和尚,而是有更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截止2017年,全国高校中已建立41家知识产权学院,112所全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8]。要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知识产权学院,推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这样不仅为国家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专利人员,也是为知识产权制度化和产业化奠定基础。

2.3加强高校专利的整体布局

针对我国高校在专利活动方面呈现专利申请数量激增,海外布局高度不足,主要技术领域高度集中等特点,反映出一定的结构性问题,高校专利需加强整体布局,特别是海外专利布局[9]。截至2018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0.6件,正在向“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的目标迈进。2017年,我国申请人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到4.88882万件,世界排名首次上升至第二位[10]。2018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5.5万件,同比增长9.0%。其中,5.2万件来自国内,同比增长9.3%[11]。

高校应当加强对发明专利的重视,特别是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增强对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还应尽量结合实际用途来转化思维构思专利,重视适应市场需求并能有效转化的效果[12]。通过加强专利布局和运营,使得一批具有突出技术优势和显著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实现转化,推动更多专利成果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2.4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高校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其科技成果产出,包括申请专利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因此需要鼓励高校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专利申请,特别是科研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专利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13],明确采用推广“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技术股与现金股结合激励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利益捆绑机制”“‘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等举措,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为了加快授权进度,可以申请提前公开,即初审合格后便进行公布,随即进入实审阶段。对于一些符合国家或者地方鼓励政策的专利,还可以进行优先审查的请求,这项政策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产业领域专利快速获得授权的一项举措,可将专利授权的周期缩短2/3以上。而大部分高校专利恰恰符合这些政策的要求,满足优先審查的条件,专利权人只需要很简单的申请手续,即可办理优先审查。截至2018年底,来自1300多个申请人的7000多件专利优先审查请求得到推荐。这些专利涵盖15个技术领域,其中,约80%属于发明专利,80%以上来自高精尖产业。北京市已于2018年7月正式推出专利申请优先审查推荐电子平台,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显著提高了专利申请效率 [14]。

3结语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机遇,掌握科教融合发展规律,注重专利质量提升,推动新时代高校科技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为,高涛.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及转化的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555(10):104-105.

[2]  汤伟,袁志敏,王博,等.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8(17):90-92.

[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我国高等学校专利运营现状及建议[EB/OL].(2015-05-25)[2019-03-29].http://www.sipo.gov.cn/gwyzscqzlssgzbjlxkybgs/zlyj_zlbgs/1062559.htm.

[4]  江世国,侯祚勇.浅谈高校专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5):1-3.

[5]  王嘉珏,胡禾,陈心怡.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耦合机制[J].浙江经济,2018,649(23):63-64.

[6]  中国经济网.中国2017年国际专利申请量坐二望一,或三年后超过美国[EB/OL].(2018-03-22)[2018-08-06].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3/22/t20180322_28576073.shtml.

[7]  张云,华薇娜,袁顺波,等.1985-2015年间C9高校专利研发总况的调研与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4):133-141.

[8]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年成效显著[EB/OL].(2018-06-08)[2019-03-20].http://www.sipo.gov.cn/zcfg/tjxwx/1125116.htm.

[9]  杨兴,陈燕.我国高校专利布局结构性问题探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6(5):82-85.

[10]  国家知识产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18年PCT年鉴》[EB/OL].(2018-09-26)[2019-03-21].http://www.sipo.gov.cn/mtsd/1132382.htm.

[11]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知识产权统计简报[EB/OL].(2019-01-07)[2019-03-21].http://www.sipo.gov.cn/docs/20190125091255376153.pdf.

[12]  张璐赛,蔡阿雄.我国高校专利的现状和措施研究[J].管理观察,2017(34),157-15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EB/OL].(2019-01-08)[2019-03-21].http://www.gov.cn/xinwen/2019-01/08/content_5355878.htm.

[14]  人民網.企业创新多,知产来护航[EB/OL].(2019-01-28)[2019-04-13]. http://ip.people.com.cn/GB/n1/2019/0128/c179663-30592811.html.

作者简介:郑鹏(1986-),男,汉族,广东汕头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通讯作者:陈志鸿(1979-),男,汉族,广东河源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2021010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8A030310190)。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专利高校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