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2019-09-10陈山林
陈山林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那些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
一、注入本土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把课本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教学材料,不必死扣课本材料,要尽可能运用本乡本土的事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另一方面,引导思考,要尽可能从学生身边的各种矛盾中提出问题,培养运用能力,更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吸收时政热点信息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还必须注意联系当地和学生们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上的时政熱点、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学生生活中新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针对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