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
2019-09-10周保良
周保良
一、巧用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引发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具有良好效果。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多种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常规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利用信息技术与數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地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学生掌握困难。经验表明,让学生理解某一数学概念有时要比他们学会一个具体的解题技巧不知困难多少倍。数学概念离不开抽象思维及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这正是学生疏远数学的原因。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整合来创设教学情境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缩短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适时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化抽象为直观,可化静止为运动,可化繁琐为简明,可化无形为有形,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斯宾塞曾说过:“数学要从直观开始,从抽象结束。”数学是注重抽象思维的学科。从形象到抽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可以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发生的过程动态化,从而有效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能使数学中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如函数图像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难题。学生学过函数图像之后多数并不理解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甚至有听天书的感觉。有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可以通过学生们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经过教师的引导、升华到理性认识,达到加深学生认识能力的目标。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制作好二次“y=ax2+bx+c”的课题,在教学中通过改变a、b、c三个参数值,观察二次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由此,学生可以直接概括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中开口方向与参数a的关系、对称轴与参数a、b的关系,以及函数图像到经过的象限与参数a、b、c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激发思维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努力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又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这一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会转的风轮,它一出现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上课不专心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了。他们根据风车风轮的叶片在旋转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理解了“中心对称”的定义,并受此启发举出了不少中心对称的其他实例,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当然,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应用,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上模拟“倒砂子试验”);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有机的整合,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