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周晓艳
周晓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4-0123-02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题
不可否认,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中都会无可避免的遭遇到学科拦路虎——“数学”。它是多么令学生们生畏,可是很多人就纳闷,为什么别人能够学好数学,为什么我学不好?换句话也就是为什么别人对数学兴致昂扬,而我面对数学如临大敌,甚是烦恼?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数学学科本身的庞杂之外,还有教师和小学生双方共同的问题。小学生处在发育期,大脑尚不成熟。短期的大范围信息摄入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适,最强烈的信号就是小学生的厌学心理,特别是数学这种过于庞大繁杂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无可厚非,活泼好动本就是阳光朝气的小学生的属性,却对课堂效率和知识吸收提出了挑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传统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知识的储备固然重要,是数学能力的重要基点,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课外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过于重视应试分数,课堂局势的一边倒局面所造成的“教学一言堂”现象,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压抑沉闷,学生学习效率因此不高。更重要的是,教学讲究一个经世致用,而按照在的数学培养模式,更多的把焦点放在学生解决理论难题的层面上,而一旦遇到生活化难题,就变得无可奈何,造成了应试化教学的悲哀。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作为数学学习的起点,不能让学生的天赋被埋没,不能让学生成为只会解答书本题目的“书呆子”,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恐惧,需要我们老师努力寻找解决之道,为学生的起点保驾护航。
2.生活情境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渠道
(1)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内涵就在于其相较于理论化更贴切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数一章,正数学生可以理解,但是一下子转化成负数很多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如果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引入“温度计”概念,把数想象成一个温度计,以零为中间点。在学习图形章节时,把形状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相联系,如圆形和车轮、井盖等。角度一转换,但对于学生而言思考难度已经由繁琐变为简单。也就是这些生动形象的事例,使得学生的接受度更高,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专注点可以得到很大提升,课堂效率也随之上升。学生顺着这个思维态势,有了解决问题的野心,很多同类的学习就可以达到类比的效果,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
(2)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思维,使得人更理性全面的看待一些问题,将自己的想法运用于实践中。而现在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高的分数,这种学习思路长期对学生的损害是巨大的,其不能真正的达到思维培养的最终愿景,所学者不愿、也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转化在真正的运用场景上,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而生活情境的投入,可以有效的构建沟通学生与生活的窗口,通过数学让学生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与矛盾,达到思维境界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3)有利于促进数学思想的吸收转化。数学最重要的不是背公式,而是思想的吸收与转化。对于数学思想的内涵解释,本人认为数学思想就是经过大规模的、经久不断、反复性实践所提炼出来的观点。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学习认识、规律把握最重要的手段。数学思想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前人所提炼出来的“真理”,是对所有问题特殊化的一般化。第二个是学生自己在反复的学习中所领悟出的智慧。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意味着要鸡填鸭充,而是更多的培养出学生在知识手段上的运用、学生数学思维上的锤炼、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而运用生活情境化教学,可以有效扭转在知识压迫下学生思维性养成的缺失,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合理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脉络,进而吸收,在用生活化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数学思维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采用问题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的精髓不止在于对数学生活的引入,还在于对课堂策略的把握,最基础的就是师生地位的互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是问题的引出者,教师少说多问,学生多思多练。教师是问题的启发者,在学生疑惑时候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在数的认识一章,在讲到分数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存在分数?分数存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商品打折的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呢?如在图形一章时,及时问学生,在物体打造的选择上,为什么有的选择了圆形?有的却对三角形情有独钟?这些有效问题的创设,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去细细思考,使得课堂有个好的开场。
(2)创设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刺激学生感官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让感官直接触动大脑,把抽象的物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情境教学活动后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在动中思考,发展数学思维。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尝试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细致地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重视学生通过折、画、量、比的方法,感受圆的特征;重视体会圆与多边形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创设同学们站成不同图形投篮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站成圆形才公平,自然地认识圆心和半径,让学生感受到圆这个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等不一样的地方,进一步认识半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圆,体会用圆规画圆比较方便。课的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并通过实验演示圆形窨井盖做成圆形的道理,体会直径是圆里最长的线段;通过动画体会车轮做成圆形的好处。这样一套充满生活化的节奏性教学下来,学生已经深刻的领会到了圆的内涵。
(3)以数学知识为中心。虽然要强调生活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关键还是要把注意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养成中来。生活情境更像是辅助、促进数学知识吸收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明确数学教学的中心仍是数学知识,但要注意方法。数学知识由于自身的繁杂,所以切忌大水漫灌。要以数学知识点为中心,合理化的引导到生活情境中。如青岛版小学课本“负数一章”。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生活中认识的负数切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5摄氏度和-3米的数学含义。课堂上多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并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破解负数刚刚引入时的理解难题,厘清负数与正数、0的关系。最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以及生活中可以将不同的对象作为标准表示数。教师要从数学本质、课程地位、小学生学习心理等多角度紧紧围绕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构建形象生动的课堂话语体系。
数学知识的传递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构建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局面。但在生活情境化教学中也应该注重有的放矢,应坚持以数学知识为中心,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内涵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搭建起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进而创建形象生动的数学语境,让学生听得懂、有所想,为未来塑造一批应用导向型的数学家。
參考文献
[1]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69-170
[2]潘洪荣.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101
[3]姚秋月,杨爽.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0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