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2019-09-10李坤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立德树人培养

李坤

摘要: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以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法治意识、主体意识、道德意识、权责意识和创新意识。并探索出在我国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构建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统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改善和营造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优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校园环境,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提升公民修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公民意识;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4-0073-02

1 相关概念阐释

1.1立德树人

“德”即德行、品德。“立德”即树立德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即栽培,“树人”就是培养人。习近平曾指出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此,对于人才来讲,最重要的是品德,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1.2公民意识

“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城邦里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有权参加司法管理的个体,因此,奴隶和外城邦的人不是公民。随着时代变迁,公民的意义不断更新,卢梭等思想家认为“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公民的特权化被削弱。公民意识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教育要做好、要做实,需要广泛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与社会理念。对于现代公民来说,其公民意识包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大学生公民意识指的是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和个人定位的自觉认识。

2 立德树人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

2.1立德树人是思政育人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还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是公民意识的前提,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缺少了道德底线,公民有可能为自身利益做出损害他人和集体的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选取最新的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明确国家法律与历史,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中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

2.2立德树人是我国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核心

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关系到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兼顾传道受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培养方法。

3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3.1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即公民对国家的認知,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首先就是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比如,正确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要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在发生冲突的时候。

3.2法治意识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广大公民要坚持党的领导,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积极主动的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国家与法律是共生的,法治将政治推向文明,但同时,自由的实现也要依赖于法律。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起良好的法治意识,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知法,同时引导大学生守法。

3.3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即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对自我的社会价值、权利、责任等的意识。主体意识推动个体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中,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公民不仅是个体生活的主体,也是社会政治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教育,首先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在社会参与中积极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另外,也是为社会培育新一代的生力军。

3.4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与法律意识有本质区别的道德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通过习惯、舆论、信念等方式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协调人际关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主要表现为诚信,包括学业诚信和生活诚信。学业诚信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考试、在争取各种荣誉方面不弄虚作假,不想歪门邪道。生活诚信主要是指不拉帮结派、不走后门,热爱公物、不钻法律空子。比如,面对校园贷,要抵得住诱惑,不盲目攀比。

3.5权责意识

权利是公民所享受,责任由公民履行,所以,公民权责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权义教育,作为合法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两者不可单独生存。我国一直都比较强调公民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权利教育,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也体现在实践领域。对大学生进行权责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权利的具体行使条件和不履行的后果。

3.6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具体是指在原有资料上,结合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创造出新观念的意向和动机,是一种积极追求进步的意识。创新不仅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还是对已知领域的追求卓越。创新对个人和国家都是重要的进步动力,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探索。

4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

4.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统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第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纵观历史,爱国主义情怀是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公民都要具备的,大学生要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主动参与和管理国家大事,并为之奉献终生。第二,强化法律教育。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持续上升,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加强大学生尊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养成公德意识。公德包括公民尊老爱幼、爱护公物,还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4.2改善和营造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不断优化经济市场化制度,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发扬诚信精神,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其次,要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依法保证每个公民的财产权、选举权等。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隐性教育。

4.3优化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校园环境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精心选择教材,将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具体化,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等一些途径,在专业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从而确定自己的奋斗方向。另外,要拓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视野、丰富社会经验。

4.4大学生自身努力提升公民修养

首先,要加强对公民角色的认识。大学生要心怀祖国,树立为伟大中国梦奋斗的决心,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公民情感。其次,努力坚持知行合一。大学生要努力将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果应用于社会活动中,帮助他们,影响他们。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向。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起步虽然晚,但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壮大,经过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的多方努力,一定可以推動我国社会公民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季波,李劲湘.基于“金字塔”模型的高校育人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6):116-122.

[2]叶亚林.高校榜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J].人民论坛,2019(30):104-105.

[3]何庆.我们应当怎样立德树人[J].前线,2019(10):49-52.

[4]冯建军.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9(18):39-44.

[5]贾黎.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5):26-27.

[6]左辉.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72-74.

[7]韩丽颖.高校立德树人需要遵循道德发展规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6-42.

[8]魏双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公民意识培育[J].人民论坛,2019(14):46-47.

[9]孟庆霞.法治教育专册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与教学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5):34-36.

[10]吴惠娜.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公民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2):14-16.

(编辑:杨梅)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立德树人培养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