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阶级理论

2019-09-10孙彦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马克思

孙彦

摘要: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出发,分析了经济关系对于阶级关系的决定作用,科学阐发了阶级现象。

关键词:马克思;阶级理论;当代分析

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造成的政治冲突加剧,迫切需要重新认识社会阶级关系,为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提供理论武器。

(一)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穩固确立。资本主义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内在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逐渐显露,这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一面是相对生产力的破坏,大量劳动产品被迫销毁,一面是工人的失业、饥饿与贫困;一面是资产阶级严重的剥削,一面是无产阶级生活的窘迫,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生活的两极,并且越是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人就越是贫困不堪。只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恢复、消除经济危机,这也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二)政治冲突——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造就了日益直接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开始了反对工厂主的工人运动,在同工厂主的斗争中,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意识逐步觉醒,组织性与纪律性不断增强。斗争中的工人开始联合成一个集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对抗其他阶级,这时的无产阶级在经济上与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开始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二、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致约瑟夫 魏德迈》中提到“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一)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阶级在本质上是属于经济范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发展演进。经济关系的改变催生了私有制,生产资料从属于不同的阶级,社会分工的不同趋向推动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出现。

阶级关系的建立是以物质生产方式及交换方式为基础的。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时代,基于生产力的这种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与不同的阶级关系表现形式。生产方式的转换,经济关系、物质利益的对立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对立。生产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性质。生产资料的所属也决定了对物质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资料的控制,也就控制了国家机器。

(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能与生产力相适应变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时,新的、更高的生产力就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并为自己开辟的道路。这样,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关系更替中的矛盾推动着革命不可避免地到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革命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国家机器,改造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无产阶级通过剥夺剥夺者,实现国家政权从压迫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手中转移,上升为统治阶级,维护摆脱旧制度的剥削与迫害的广大劳动者阶级的根本利益,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扫清障碍。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不是少数人争取特权,而是为大多数人争取平等的权利。无产阶级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新的、更高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三、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分析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阶级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确解决当代社会的阶级与阶层问题才能发挥其生命力,才能体现其当代价值。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社会阶级机构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针对新的情况对马克思阶级理论提到的社会阶级划分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解读。

和谐的阶级关系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保障,因此,正确处理我国社会阶层面临的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维护代表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阶层。广大工人、农民是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论是处于分化下的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工人,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新时代下不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不论是民营企业工作者还是国有企业工作者,他们也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要运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为这些阶层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最后,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不同的阶级、阶层可以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积极性的调动与利益的整合相统一。

(二)当代资本主义阶层分析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调整,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出现了新的分化。文化知识因素对于阶级的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从事物质性劳动的生产工人相对减少,非物质性生产劳动增加。与传统的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相比,现代工人阶级的劳动出现了新的特点。生产方式的复杂化、生产过程的简单化,使得资本可雇佣的范围更加广泛,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与科学实践能力的要求,资本控制下的生产劳动者呈现出脑力化、精英化的特点。脑力劳动逐渐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主义的劳动方式,工人阶级与非工人阶级之间的界限模糊,社会成员的整体收入呈上升趋势。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之间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调整逐步缓和,但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坚持马克思阶级理论,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着的实际,客观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