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9-09-10郭南芸

高教学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郭南芸

摘  要: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现阶段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理念滞后、目标达成性不足、教师指导能力不足、实践基地不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经济学本科实践教学的要求,并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阐述;最后从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强化校企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水平、提高实践内容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130-04

Abstrac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olleg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teaching of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majors, such as lagging ideas, inadequate goals, inadequate teacher guidance, inadequate practice bases, and inadequa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echanisms.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teaching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xplains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train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the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aching,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content.

Keywords: Economic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改革開放4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入学人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国民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当前,中国经济建设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科技、经济、政治等形势和格局的变化,我国亟需大量懂技术、掌握经济运行规律、有创新精神、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施展才华,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从规模化办学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上来。目前,我国在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中,高校与市场的供需不匹配问题较严重,教学中“偏理论、缺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多模仿、少创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众多经济学本科学生虽有一定经济学理论知识,但缺乏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分析运用能力,往往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令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感到不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学生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实践能力的提高[1]。因此,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未来在工作中的运用、分析和创新能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目前我国本科阶段的经济学专业以理论经济为主,兼有应用经济学属性,故在课程设置上有较强的理论特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同时经济学专业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培养致力于理论探索的经济学理论人才,又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人才。无论哪类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实践的锻炼,理论研究人才需要通过学术实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实习调研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见,实践教学在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从国内各高校经济学专业这些年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仍然是大数多本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中的软肋,实践与理论脱节现象依然严重,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依旧薄弱。

(一)实践教育的理念有待转变

尽管多年来外界在不断提高对高校实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实践培养水平的意见,但一些高校的职能部门或负责人对实践教学依然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实践教学老师的工作不认可,导致实践教学虽然出台了诸多文件、方案,但实施起来却不到位。另外,许多院校并未充分分析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老旧的思维对待实践,导致实践教育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上不匹配、不协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达成性不足

综合性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是依托于课程的实验教学,如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综合沙盘模拟实验等。二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又可分为:1. 通用实践,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2. 学术类实践,如科研创新大赛、学年论文、参与教师课题等;3. 应用类实践,如创业模拟大赛、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就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来看,参加通用性和应用类实践的学生较多,而参加学术类实践的学生则较少。对于通用性实践,由于社会调查和实习多为学生自主进行,并非由学校集中安排,因此很多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好,部分同学甚至应付了事以完成学分。对于应用类实践,部分同学表现出了很强的创业和管理能力,但也存在不少搭便车现象。总体来看,近年来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但由于实践教学方式不尽完善,使得实践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教学热情

许多教师在读完本科、硕士、博士后即来高校工作,缺少在企业或部门机构工作的经验,对实务了解不充分,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常常力不从心。例如创业类实践需要教师对创业活动有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但许多教师对创业活动的过程和关键问题并不熟悉,导致在创业指导中难以抓住关键环节。此外,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科研为首要指标,实践教学常常不计算工作量,或减半计入工作量,使得教师们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科研中,不太愿意花时间去从事实践教学。

(四)实践基地不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成效有限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许多高校也在加强与企业在实践基地、协同培养方面的合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基地规模有限,难以容纳大规模学生实习,同时不同专业间的实践基地资源又难以共享,学生的实习基本上是分散实习,难以制定统一的实习方案,即便有实习方案也难以按计划实施;二是培养流于形式,经济学专业不同于理工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进入工厂、实验室、流水线来熟悉本专业工作。而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企业或金融机构等单位实习,较多是做些行政事务性工作,相对来说较难在专业上进行深入的实践。

上述问题,使得实践教学在经济学专业培养体系中处于尴尬地位,难以适应当前对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制约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下对经济学本科实践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从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22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结合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深入研究此《意见》,它对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一是提高实践课程质量。以往经济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常常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课程体系性不强,学生缺少教师相应的指导,同時一些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教育部的《意见》则提出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进一步强调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对我们建设优质实践课提出了要求。

二是强化协同实践育人。目前很多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都是分散式、自主式实践,缺乏系统性的社会实践,这导致很多学生寻找的实习工作与本专业不相关,甚至有的学生不实习,而是直接在亲朋单位盖章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未能达到实习的目的,学生也不能提高实践能力。《意见》提出要改进实习运行机制,强化实习导师职责,提升实习效果;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对改变现有实习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将有助于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是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意见》提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设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是碎片化式的教育,许多导师自身没有创新创业经验,指导中缺乏针对性。《意见》对导师人才库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质量。

四是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意见》提出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想要继续深造,今年致力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学术训练形式,这也对经济学本科专业的科研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新时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

改革分析

要提升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分析。从需求侧来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人才产生了新的多层次需求,既需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科研型人才,也需要直接投身于市场经济浪潮中从事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还亟须掌握多工具的复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要在对需求侧进行深入分析下来培养经济学人才,而非闭门培养。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问题,目前本科经济专业培养的人才呈现同质化现象,有专长、研究潜能突出或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不足。因此,需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内在培养机制的调整,师生资源的有机协同融合,提高经济学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对经济学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深刻理解是我们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清晰定位并构建恰当培养机制的重要依据。

(二)“两型需求”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探索

通过上述对需求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社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两型”,一类是学术导向型的人才需求,需求来源主要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当然这些单位并不直接需要本科学历的学生,而是需要那些具有一定科研潜力并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通过进一步研究生阶段培养后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类是市场导向型的人才需求,需求来源主要是各类企业及部分党政机关,他们需要能熟练应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企业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面对上述“两型需求”,在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需要进行分类培养,即一类是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直接就业的经济建设者,一类是培养走科研道路的未来经济学者[3]。

(三)经济学人才分类培养的推进阶段

根据上述“两型需求”的分类培养模式,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应实施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全面提升人文与科学素养,此阶段以大众教育模式为依托,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基础平台、选修平台为模块,强化经管文理知识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广阔视野和创新意识。

第二阶段,专业培养阶段,通过经济学专业核心和选修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着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三阶段,多元培养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发展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为今后进入职场或独立创业奠定基础。第二条路径是参与各类科研训练,为今后从事经济学科学研究作好准备;第三条路径是可选修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提高自己向经济学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渗透能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对应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第一类是设置应用类实践实验课程、创新创业项目,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未来就业或创业能力[4]。第二类是设置研究类实践实验课程,并依托学术竞赛、课题研究,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基础。第三类是依托学校辅修专业计划,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四)完善“两型”需求下经济学专业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前述对两型需求下分类培养模式的阐述及多元培养阶段课程的设置,经济学专业分类实践教学体系可如下设置:

一是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能熟练应用经济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经济学知识运用和鉴别能力,具有经济学家思维方式的“经济建设者”。这类人才的实践应突出应用实践,兼顾研究实践。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如职业能力训练,专业软件实训);综合实验(如证券交易,国际商务等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如社会调研,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地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如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学术导向型人才,培养开发经济学知识和工具,为经济学知识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未来经济学者”。这类人才的实践应突出研究实践,兼顾应用实践。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如职业能力训练,专业软件实训);综合实验(以实验为工具的科学研究,如实验经济学方法);创新实践(如学术竞赛,学术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专业实习(如专题调研)。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强实践教学老师的积极性

一是高校相关部门应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从教育理念、培养方式、教學服务等方面纠正对实践教学的片面理解。应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包括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5]。应正确评价实践教学老师的贡献,部分管理者认为实践教学老师仅仅是在实践教学上做点指导,没有付出很多努力,因而忽视这些老师的工作。这种做法是非常短视的,从长远看会严重抑制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制约实践教学的发展。因此,应制定相应激励机制,如对指导各类实践活动获奖者给予物质激励或进行工作量核算,从而鼓励并构建一支富有热情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二)加强校企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一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一步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平台,并与其他院校构建共享实习平台;二是深入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构建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协同培养教学平台,制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导师进学校等形式,推进校内和校外合作培养的深入开展[6]。

(三)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内容质量

一是完善校内经济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此类虚拟仿真实训具有一定实战性,与校外实践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虚拟仿真实训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模拟厂商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弥补学生在校外实践接触内容单一的缺陷;校外实践则让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经济世界,有助于更好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二是推动科研反哺实践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和课题中来,在课题实践中接受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有助于发掘一批有科研潜力并有兴趣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另一方面教师将其在科研实践中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心得不断充实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去,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热情,更好认识经济社会的规律,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三是对于实习、社会调查等校外实践,要严格制定实践计划,提高考核要求,要让学生真正通过社会实践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范叙春.能力导向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19(04):156-158.

[2]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教高〔2019〕6号.

[3]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04):70-76.

[4]赵立敏,杨士富,温宇晨,等.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以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1-93.

[5]姜彤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3):220-222.

[6]李争,赵宇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9(06):25-28.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工程造价软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应用型本科《电气基础与PLC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