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19-09-10王晓宇徐泽王喆蒋燕李国东郑力燕王佳楠
王晓宇 徐泽 王喆 蒋燕 李国东 郑力燕 王佳楠
摘 要: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高校《生态学基础》入手,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国家战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四个途径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生态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79-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s to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unning, cultiv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tarting with the ecology found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confide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enhance our cognitive and practical; tell Chinese stories, reflect power responsibility and bear capabilities; by combining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in the ecology found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four approaches.
Keyword: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ecological found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这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依托思政课程外,所有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开展课程思政,从“专人”育人转变为“人人”育人。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历年来居于全国独立学院前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成绩斐然。学校历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始终坚持落实党中央的育人方针,贯彻执行学院制定的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方案和要求,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专业性质来讲,本系旨在培养具有环境管理、保护、规划、监测、评价、修复、治理等方面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将投身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用专业知识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于这类人才,思想觉悟、政治站位跟专业背景同等重要。
基于新时代“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讲好专业理论实践课的基础上,应该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打牢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功底,具备历史的、文化的、国际化的视野,永葆家国情怀和人民立场,培植高尚的人格,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和事例,在教学方法上增加专业知识的生动性和情怀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中,润物无声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生态学是诞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或关联,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学科[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与技术手段是《生态学基础》的核心内容。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生态学基础》课程入手,进行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讲到生态学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时候,在萌芽时期,我国古代先民在《尔雅》、《管子》“地员篇”、《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就论述了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和昆虫的生物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我国农历基于物候确立了24节气,我国是最早栽培稻米和大豆的国家。诸多的这样的实例彰显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积淀,为生态学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诸多讲话中都蕴含了对矛盾和实践的认知,对统筹工作方法的运用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5]。因此,大学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在讲授基础知识同时将世界观、方法论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眼界,提升能力,跟上社会形势的目的[6]。
我们的学生多为2000年左右生人,多为独生子女,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丰富,家庭“4+2+1”成员结构下的宠溺,很多学生认识矛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在专业课中引领学生把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在实践课中交给学生统筹安排的方法和技巧,都是我们专业课老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比如在讲到生态因子作用的时候,水、光照、温度等生态因子对动植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发展出来的适应性和对策,这些内容是开放式的内容,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加深理解和拓展,一般了解即可,不用死记硬背;但是同章节的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原理,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也是考研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生初接触到这些知识,没有难点重点的认知,老师必须给予指导。在实践课中,有的学生先做完准备工作,再进行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时间比较长只能干等着。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实验技能和知识点的同时,要传授给学生统筹方法,告诉学生可以做完必要的准备工作后,立即进行水浴加热反应,在等待反应的过程中再做后续的准备工作,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以此类推,这种方法和思路可以应用到课程学习中和生活事件中。
三、结合国家战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过不少“金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环境修复和治理方面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如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完善大江大河大湖工程体系等。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架构必须通过紧跟国家政策,抓住科技前沿,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的统一,顺应新时代的要求[7]。
具体到教授细节方面,当讲到土壤的生态作用的时候,向学生讲解只有受植被保护的土壤才能保持其完整性,发挥其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的作用,而人类的垦荒、伐木、放牧、修路和各种建设活动,严重破坏着土壤的天然结构和层次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森林面积约18亿亩,森林覆盖率仅12.5%,到2017年,全国拥有的森林总面积达到31亿亩,覆盖我国近22%的国土面积,其中,人工林的保存面积占三分之一,达到10.4亿亩,占全球人工林的一多半。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沙化面积以每年平均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目前,卻开始以每年同样的速度减少。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我国开展的七大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护林工程,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建设密不可分。
在讲到种群增长模型的时候,种群增长率r=lnR0/T,其中是R0世代净增殖率,T是世代时间。可以通过降低世代净增殖率和延长世代时间的方式来减缓种群的增长。在粮食资源短缺,人口结构偏年轻化,人口增长趋势过快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并在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该政策通过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鼓励晚婚晚育的方式,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各推迟了4年。
四、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展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取得了很有国际影响力的成就。在一些国际合作和政府间合作的事项中,我国处处体现着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始终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比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是灭顶之灾,人类认识到很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具有跨国界的特点,需要各国以全球战略观点协同配合,共同面对和解决。1972年在中国环保事业还没有起步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促使中国政府决定派团出席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并作出“走出国门看看世界,了解世界环境状况和各国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作为镜鉴,认识中国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的重要指示。到了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份承诺充分展示了中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有的专业课老师在讲到学术观点和科研成果的时候,言必称国外,这是不好的。在讲到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过程,受损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等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政策和成效,实例阐释相关专家学者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修复方面做的科研工作及成果,来讲好中国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学基础》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上述四种途径,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理论武装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使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更具深度、课堂氛围更具温度、思政教育更具力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求是.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
18_zt19/zt1819_gd/mtpl/201809/t20180919_349377.html.
[3]成桂英,王继平.课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42-146.
[4]伍玉鹏,胡荣桂,赵劲松,等.“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3):89-91.
[5]星海.以大兼小和以小带大[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3):19.
[6]殷艳艳,李挺,张乐喜,等.浅谈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展科研实验之必要性[J].高教学刊,2018(12):88-90.
[7]卢杨,刘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J].高教学刊,2019(2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