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泛生物化的发展趋势
2019-09-10于春瑶
第一节 以生命形式为对象
(一)以生命形态为对象——湿媒体与生物数据(克里奥化)
(1)湿媒体一词由英国艺术家和教育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提出,在他的《湿性宣言》(Moist Manifesto)中提到,“湿性艺术是具有数字性的干,生物性的湿,以及令人敬畏的神秘”(MOIST ART is digitally dry,biologically wet,and spiritually numinous),以及“湿媒体包含了比特、原子、神经元和基因”(MOIST MEDIA comprises bits,atoms,neurons,and genes)。这是一种以计算机、因特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以基因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结合后生成新的媒介形式。“湿媒体”本身具有“生物性”这个部分,也就必然和“泛生物艺术”有所交集,但它的定义也决定了它不会是纯活体系统,必然和机器或者数字系统相关。阿斯科特教授一直强调,艺术、科学和意识三者结合的重要性,在此议题下召集的“意识重塑”国际研究会议已历经20载,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表演家、音乐家、作家、科学家、研究专家及学者探讨此议题。因此“湿媒体”这一流派也产生了大量与“泛生物艺术”相关的作品。
(2)生物数据,即艺术家利用生命形态中的活体特征来进行的艺术创作。此处的生命形态由进程时转变为扁平独立状态,将各个生物特征数据化,原理化,概念化;再由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手段思想架构呈现出来。
干性媒介与湿性生命结合
"克里奥化"(Creole)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专业术语,主要指两个完全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后生出的后裔,他们既具有这两个种族的生理特性,又表现出与他们区别开来的新的生物特征。比如欧洲人与非洲人结合所生下的后裔,他们通常被称为"混血人种"。""克里奥化"(Ceolization)是由"克里奥"派生出的一个专业术语,通常用于语言学,主要指两种已经存在的不同语言在同一地区环境中相互影响与融合后使本主语言系统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经常被用来描述思考或产生方式的混合状态,不同研究领域的混合状态,尤其是新旧结合的混杂体。"⑥生物艺术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具有"克里奥化"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与科学领域的综合研究:"生物艺术"是基于生物科学语境下的艺术表达;二是表达方式的混合效果:以生物材料作为艺术表达的元素,或‘生物’外的材料表达生命体的生理特性。
第二节 以实验理论成果为根基(实验科学)
科学实验,英文名称scientific experiment,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观察的一种形式。由于科学实验在经验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科学实验单独加以论述。当人们不满足在自然条件下去观察对象,要求对被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时,这就导致科学实验的产生。在古代社会,科学实验就已在人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逐步酝酿产生。但是那时的实验还只是以原始朴素形式出现,它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是从近代开始的。实验方法的运用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特点。
生物艺术艺术形态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就是这些艺术家如科学家一样利用实验科学手段对动植物及人的生命机能进行细致剖析、记录数据和实验。但我们必须明确,艺术家并不是‘真的’从事科学家的科研项目,他们的工作导向也与科学实验目标有所不同。他们以相同的科研手段来收集自己想要的实验理论数据成果。而这些成果中的数据记录对于科学家来讲也许只是理性的数据,但对于艺术家则不然,艺术家极力通过标准化技术得到科研实验数据其目的就是使自身作品在公众传播中具有科学所具有的务实性(科学普及)承接前文中提及的生物艺术中尤为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生物医学改变社会中的社会、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的作用。而非简单的科幻遐想无所依傍的诗意兜售。同时也并非完全追求科学的务实属性以及忽略艺术家根深立命的哲理反思,只是说艺术家将自身使命与科学实验成果结合来创作作品,对于这类作品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其科学严谨性即——生命科学的部分,同时也能体味出艺术家在作品当中的逻辑映射。同时,艺术家的创作模式与思考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于信息科技等日常工具的逻辑性日益强化,当今艺术家由原来的注重形式作品美感的偏向感性创作方式,变为深入表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性探究。艺术家开始不再满足于直接的挪用与拼贴图像、物件等单一艺术手法,并想寻找一条有务实功效的工作方式并具有相应理论支撑的艺术创作方式。以实验科学为根基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创作者在思想哲思与技术结合上能有效的利用到科学实验的关键点从而使作品具有生物学属性与价值。
第三节 以实验数据的可视化为方法的艺术形态(信息数据)
在可预见的未来,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新艺术将脱胎而出,独立成为一门全新的媒体艺术,我们不妨称之为 “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与传统艺术不同,信息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是一种基于信息文化的艺术形态。
生物艺术一般指生物科学及其并入造型藝术的交叉领域。而此处的实验数据大体不能跳脱以数据可视化为方式的艺术形态。生命科学与传统且古典庞大的艺术系统相遇,不论生命科学还是造型艺术都将会不断加固其融入全新环境的能力,从而打破各自‘媒介体系’和‘语言框架体系’的定式框架。近而形成跨界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艺术语言,在这里,艺术家们想要以务实严谨且科学的态度去创作。艺术家想要跳出传统且古老的艺术语言,以科学务实手法切入创作本体,从而搭建一种有别于之前的艺术语言框架。在这层框架中既有前者的艺术手段作为形态视觉呈现;也有科学实验数据作为可视化数据原理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码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艺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全球各地兴起。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依托于前沿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采用新的艺术技法和表达媒介,彰显人文关怀与艺术反思,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和信息文化特征。科学与艺术再度融合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与信息艺术的相互关系、发展规律、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都已数据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凸显出来,因此,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就是艺术走向信息科技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美]《Sign of life:Bio Art and beyond》.Eduaro Kac,editor
[2] http://www.ekac.org/manifesto_whatbioartis.html
[3] [美]尤金萨克,生命之后林海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4] [美]尤金萨克,生命之后林海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 方向:生物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