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公平
2019-09-10熊丙奇
熊丙奇
浙江新近发布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估报告显示,该省一项反映教育公平的指标——“抗逆学生”占比为30.4%,基本与国际水平持平。“抗逆学生”,指的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位于后1/4,却能克服相对不利的成长环境,在学业成绩上进入前1/4的学生,即学业优良的寒门学子。
必须要肯定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为寒门学子接受平等教育所作出的努力。事实表明,只要给寒门学子公平的教育环境,他们是可以通过教育完善自己,改变自己及自己家庭处境的。
有舆论把这与“寒门贵子”结合起来,认为公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寒门出贵子”。然而,“寒门贵子论”会激励部分寒门学子上进,也会让难以成为“贵子”者觉得读书无用而放弃学业。因此,要创造多元选择机会,而不是“贵子”一条道。切实降低农村地区學生辍学率,成为当前我国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之一。降低辍学率,与提高“抗逆比例”无关,而与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价值有关。
同时,不宜将学业成绩等同于教育质量,并基于这样的观点统计“抗逆学生”的比例。比如,有的乡村公办学校,就只重视语数外等核心考试科目的教学,对其余教育内容并不关注。从所谓主科的成绩看,“寒门学子”表现可能也不错,但他们有可能缺乏后劲。因此,评价学生不应该把成绩视为唯一的指标。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其中,社会对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公平关注比较多,但对教育过程公平关注不够。而教育过程对寒门学子的成长来说更为重要,包括学校教师不得歧视寒门学子,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年前,一项针对随迁子女的调查显示,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求学的学业成绩,平均高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形成新的教育公平观至关重要——不仅要让少数寒门学子走通改变命运的通道,还要通过不断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求学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成才。
(摘自《中国青年报》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