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医者的真情与大爱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博士生复旦大学妇产科

2018年11月22日,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张惜阴病逝,享年92岁。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惜阴与丈夫朱无难这对医学伉俪,携手同行,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上海闺女与湘伢子的爱情

“因为我的名字叫惜阴,所以常以爱惜光阴来自勉。”刚读小学时,扎着小辫、长相清秀的张惜阴,经常会这样勉励自己。1926年1月,张惜阴出生在江苏无锡,父母都是有学识的人,给女儿取的名字,饱含希冀。

1938年2月,正是抗战期间,12岁的张惜阴跟着父母逃难来到上海。动荡的时局,并没影响她的求知欲。1943年秋天,张惜阴考入上海医学院。她对父母说:“学医,就能掌握一门技艺,将来我可以不靠别人,独立生活。”父母觉得有道理,之后的日子,无论条件多艰苦,都全力支持女儿完成学业。

1949年,张惜阴读完医学院本科,进入上海西门妇孺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人喜欢称其为“红房子医院”)。妇科,是张惜阴主攻的医学方向。勤奋好学的她,在工作上表现出色,进院几年,她就在医院组建了肿瘤病房,制定各种妇科手术及放疗、化疗规范。

1953年7月,张惜阴参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的全国医学院教师俄语进修班,其间,她认识了一个名叫朱无难的同学。

“我来自上海,你呢?”张惜阴问。“我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来。”朱无难幽默地回答。当时,抗美援朝戰争刚结束。张惜阴睁大眼睛,看着面前这个一脸憨厚的小伙。

在进一步的交谈中,张惜阴得知,朱无难的话并非玩笑。朱无难比她大6岁,来自湖南长沙,在长沙湘雅医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腔热血的朱无难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联合医疗队,上战场救治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

张惜阴对眼前这个正气凛然的小伙钦佩不已,激动地说:“要是早点认识你就好了,我一定和你一起去战场上救人。”朱无难没想到,眼前这个娇小的女孩,竟如男儿般义薄云天。

非洲和国内同展身手

在愉快而自然的交谈中,朱无难和张惜阴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他们确定恋爱 关系后,1954年,朱无难被调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55年,朱无难又被调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职,开始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肝病学及胃肠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婚后,他们先后有了女儿朱文合和儿子朱金洛。1960年秋天,张惜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1月,张惜阴前往非洲多哥共和国,参加为期800多天的医疗援助工作。那些日子,张惜阴平均每天为20多位妇产科病人看病,先后迎接了1000多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

在非洲的那些日子,她先后处理了大约130件新生儿窒息案例。张惜阴的医术和品德,得到非洲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当张惜阴奋战在医学前线时,丈夫朱无难正在攻克一道道医疗上的难关。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人出现肝脏肿大、转氨酶增高的症状。如要查出其中原因,必须提取一部分肝脏组织。在那个年代,医生通常是使用一根带有两片刀叶的粗针,插入肝脏,提取组织,进行活检。这种方式非常危险,容易导致病人肝脏出血不止。当时,朱无难得知国外有一种针,一秒钟就能进行肝脏穿刺操作,提取肝脏组织,同时很少出血。他辗转托朋友从国外带来这种针,然后跑到上海一家制针的工厂,和工程师探讨能否做出一模一样的针。

一个多月里,朱无难几乎每天一下班就往制针厂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根内径1.8毫米的穿刺针终于制成。在之后的临床应用中,这根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极大降低了操作的风险,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医生的本职就是“爱”

张惜阴常对年轻的后辈说:“医生的本职是什么?我认为就一个字——爱。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对待病人要有爱心。”每天查房时,张惜阴脸上总挂着温暖的微笑。

1986年9月,张惜阴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时,她从来不训人,学生们很佩服她、尊敬她。大家都说,张惜阴教授“不怒而威”。

多年来,张惜阴培养出2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同为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朱无难,也是桃李满天下。到了晚年,夫妻俩对教书育人的职责,依旧没懈怠。他们常受邀外出讲学,无论谁接到任务,夫妻俩都会一起出门,然后一起回家。

天气好的时候,张惜阴喜欢长跑,她沿着小区附近幽静的道路几圈跑下来,脸蛋红扑扑的,长跑让她充满活力。每当这时,朱无难总会打趣说:“越跑越年轻,你可别再跑了,要是跑成20岁,我这糟老头子怎么办?”

2016年,96岁的朱无难因多种器官衰老、功能退化,只能卧床,尽管这样,他的精神依然很好。有时,长沙老家的小辈亲戚带着当地特产来探望他,他特别开心。一个人时,他会发出“呼呼”的声音,他说:“我躺在床上,也要做运动,这样的‘呼呼’, 是我在做呼吸运动。”

让朱无难无比悲痛的是,2018年11月22日早上7点09分,92岁的老伴张惜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逝。无论孩子们在一旁如何安慰,老人依然泪流满面,捧着夫妻俩的照片,痛苦不已,喃喃自语道:“惜阴,你走好。”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博士生复旦大学妇产科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山医院及分院画卷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