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代钟祥历史发展史图

2019-09-10周冬梅

科教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治国

周冬梅

关键词 仁义兴王 文化礼仪 仁孝 治国

中图分类号:K2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83

Keywords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cultural etiquette; benevolence and filial piety; ruling the country

明朝的封藩制,是中國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特而且重要的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是以皇室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朱元璋推进封藩制,其本意在于由诸位藩王分别镇守各地,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安抚百姓,其实质是利用血缘关系来保卫皇室。因此,就赋予了各位藩王相应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兴献王朱祐杬十八岁就藩于湖广安陆州,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兴王朱祐杬病薨,年仅12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正德十六年,朱厚熜以藩王之身入继大统,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皇帝,从毫无根基的藩王到雷霆万钧的帝王,他的统治非常出色,这些都与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影响。

1 仁义兴王

兴献王朱祐杬虽就藩湖广安陆只有26年 ,但他谨慎严明,勤于政务;增修城池,赈灾救民;推行教化,潜心诗书。他振兴封地的英明举动多次受到孝宗皇帝的嘉奖。兴献王朱祐杬一生共生育有二子四女。在兴献王的六个子女中,朱厚熜成为了唯一幸存并延续皇室血脉的世子。对于这位世子的出生在《世宗实录》、《兴都志》等诸多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如据《承天府志 卷之一》记载:

“世宗肃皇帝生,宫中有红光烛天,先是黄河清三百里者三日,卿云见于翼轸盖,大圣人受命之……”宫中红光笼罩,天空紫色祥云密布,黄河水清三日。这一切吉兆都是在预示着一个真命天子的出世。

兴王和王妃,他们通过修养自身和言传身教,对儿子朱厚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首先是朱厚熜出生后的请名。在明朝,皇室子女诞生有诞生礼仪,皇子命名也有礼仪制度,《献皇帝实录》卷三十四中记载,正德六年(1511),嘉靖已经五岁还没有正式大名。四月初八,兴献帝为世子请名,亲自给武宗皇帝写了一封请名书, 武宗皇帝赐名为“厚熜”。“熜”通“聪”,为“仁厚谦逊,聪明睿哲”之意。

朱厚熜所学习的第一本启蒙教材是由兴王府奉承李稷编写的,名叫《养正录》。这本《养正录》是李稷收集了“周汉唐宋以来圣哲儒先养蒙格言”,也就是历朝圣贤先哲们能启发教诲大家的格言,然后根据他自己的理解编写出来的。

当时兴王深知,当今皇上(武宗)一直无子,皇储之位一直空虚,所以世子很有可能可按明制承嗣皇位。于是他对对朱厚熜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朱厚熜从七岁开始兴王就对他展开了全方位的正规教育。

首先是文化教育。兴王爱好文学,有很多的著作问世,所以他在对儿子文化方面的教育十分严格。在文学造诣上,朱厚熜从小受兴王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在治理天下45年间也是有所成就的。例如在嘉靖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学者、专家、文学家、艺术家。而且嘉靖时代还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篇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嘉靖时代刻印流传至今的。

二是礼仪教育。兴王本人是十分重视礼仪的,正德十一年,朱厚熜已十岁,兴王有意要教他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每到祭祀及拜表笺庆贺、辟珥指示等各仪节时,都为他留出位置,让他时令演习,以便熟悉运用。

从小耳目晕染的礼仪教育使得朱厚熜在登基后对皇室宗庙制度的进行了改革,将皇帝尊祖敬宗之心、奉先思孝之实推及臣民,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革新礼制,以告万世。这一举动反映了嘉靖重视礼仪的思想。

三是仁孝教育。仁孝教育影响了朱厚熜的一生,嘉靖皇帝一生尊崇孝道在当时是天下皆知的,他在继位第三天就遣官到安陆奉迎其母,第六天就下诣让礼部商讨其父尊号问题,并同时大型改建扩建其父陵园。此后,由于兴献帝陵寝远在安陆,嘉靖瞻怀哀痛,数次令廷臣集议,将显陵北迁天寿山安葬,围绕迁陵事宜,朝廷大臣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论,久议未决。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嘉靖的母亲病逝,南祔显陵,才告结束。在母亲生病中,嘉靖也是经常侍问,特别是在母亲病重期间始终陪侍左右。嘉靖十八年三月(1539),因如何安葬其父母,嘉靖回到了安陆钟祥,也是他在位45年惟一回故里的一次,且是为了父母后事。

四是治国教育。兴王平日里除了自己亲自个朱厚熜授课,另外他还专门聘请了多位讲官在内学堂先后为少年朱厚熜,讲授《大学》、《尚书》、《诗经》、《周易》、《孟子》、《论语》、《大学衍义》和《资治通鉴》,每当讲官将课后他还针对每次所学的内容把自己的内心领悟传授给年少的朱厚熜,使他更能融汇贯通。聪慧的朱厚熜九岁时就已经能够通过读书来明白事理,并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而后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兴王在钟祥只生活了26年,但这26年间他把藩国治理有序,民众生活稳定。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后代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他在藩国坚守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這些对于朱厚熜的成长启到了着深远的影响,也以至于当兴王病逝后,12岁的朱厚熜在母亲关爱和帮助下,将王府管理得井然有序。

2执掌王府

正德十四年六月兴献王去世时,当时朱厚熜才12岁。按照明朝制度规定,亲王去世后,王世子不能马上袭封,须待守孝三年期满后奏请朝廷批准方可,这样朱厚熜就只能以王世子的身份掌管兴国事,同时享受朝廷拨给的养赡米三千石。虽然年仅十二岁的朱厚熜已行事稳重,处变不惊,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因此把握儿子和王府未来命运的重任就落在了那位深谋远虑的兴王妃蒋氏的身上。

明正德十六年(1521)初,兴王妃蒋氏看到朱厚熜穿着普通的服装执掌各种庆贺祭祀礼仪,觉得很不得体,于是向朝廷上疏,请求批准朱厚熜提前袭封兴王位。三月初九日辛酉,由内阁起草,正德皇帝下诏批准了蒋氏的请求。按照旧例,一般亲王去世后,世子必须要等守制期满,才能受封王位,显然这是正德皇帝同意蒋氏的请求是对朱厚熜母子的特别恩典。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明武宗在位十六年,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也没有留下遗诏,最后由明武宗的母亲慈寿皇太后和内阁大臣杨廷和等商议决定由让明武宗的堂弟远在湖广安陆兴王府的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

为什么会选择朱厚熜来继承大统呢?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想出了一种“上推法”,即上溯到宪宗皇帝。宪宗的正后无子,十四个儿子中,长子、次子早死无后,三子即位为孝宗,四子即是兴王朱祐杬。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兴王朱祐杬应该以孝宗长弟的身分继承皇位。但当时兴王朱祐杬已经去世,不过他恰巧留下了一个儿子,即朱厚熜。按照宗法制“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的原则,朱厚熜就以兴王嫡长子、宪宗“嫡长孙”的身份获得了皇位继承的资格。另外,朱厚熜能够继承皇位,也与他的父亲兴献王昔日在朝廷打下的深厚人脉基础分不开。

嘉靖皇帝共在位45年,但后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大多是不理朝政,潜心丹术,祈求长生。但试想,如果他当时真的不理朝政了,也不可能在位45年这么长久。那朱厚熜的后半生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也感到非常好奇,于是我们重新翻开历史长卷,收录到后几十年在嘉靖的倡导下,文学创作和孝据史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一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刊行。二是重录《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包括目录凡例共22937卷,装订成1495册,辑入了经、诗、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已失,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据专家推断,《永乐大典》正本并未“失”,而是酷爱“史学”的朱厚熜“带”入了“永陵”。如果真如此,有朝一日永陵开启大典重现,朱厚熜又将被推向争议的顶峰。无论如何,历史造就了朱厚熜,朱厚熜成就了一个文学繁华的时代。

猜你喜欢

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一个问题,三种答案
三种答案
魔高一丈
年猪
露胎印花罐
识别模型特征顺利解三角形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断层的危害与重建
当下本土信仰民间观照与官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