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控
2019-09-10刘本宽
刘本宽
摘要:鸡的呼吸道疾病在养殖中较为高发,其中鸡传染性鼻炎会引起鸡的生长发育缓慢、产蛋鸡的产量急剧下降,且患病后的鸡很难痊愈,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文从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流行特点、症状、诊断、综合防控5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介绍,以有效防控鸡传染性鼻气管炎。
关键词:鸡;传染性鼻炎;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61
0引言
在寒冷的秋冬季节,畜禽因天气原因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鸡的上呼吸道疾病在秋冬季节较为高发,而鸡传染性鼻炎是较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之一,该病的病原为副禽嗜血杆菌,这一细菌在1932年被分离得到,分离后将其称为鸡嗜血红蛋白鼻炎芽孢杆菌,而后变为副鸡嗜血杆菌,在2005年后才命名为副禽嗜血杆菌[1],此后鸡传染性鼻炎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最初发生这一疾病在1980年,而后1987年在北京首次分离得到这一细菌。近年,集约化饲养场越来越多,鸡群的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对环境的条件也逐步提高,同时一些细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做好鸡传染性鼻炎的综合防控工作,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以及诊断有很好的了解,在实际生产中才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1病原
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副禽嗜血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的成员之一,其外形呈两端较圆的小杆菌,不能形成芽孢,没有囊膜结构,没有鞭毛结构,不能运动。经革兰式染色鉴定其为阴性菌,当用美蓝染色时可观察到短杆的两端呈浓染。本细菌为兼性厌氧菌,体外培养时,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最为迅速,其次是在5%的鸡血液肉汤培养基和5%的鸡血琼脂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体外培养中,副禽嗜血杆菌有“卫星现象”的存在,这是由于副禽嗜血杆菌在生长中需要V因子,而葡萄球菌可以分泌这一因子,因此当同一培养基中同时接种葡萄球菌和副禽嗜血杆菌后,副禽嗜血杆菌通常会生长在葡萄球菌的菌落周围,形成“卫星现象”。
副禽嗜血杆菌可以分为3种血清型,分别是A型、B型和C型,这3种血清型对红细胞的凝集程度依次递减,其中致病力较强的血清型是A型和C型,这2种血清型的细菌有荚膜结构,且又可分别分为4种不同的亚型。A型、B型和C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反应,而各种亚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在我国,流行面积最广的是A型副禽嗜血杆菌,其次是C型,B型通常不致病。副禽嗜血杆菌离开机体后很难在环境中生存,不耐热,对一般的消毒试剂均敏感,在消毒中基本可以杀灭该菌。
2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在寒冷的秋冬季节病例数最高,其次是季节交替时较为高发。副禽嗜血杆菌对各个日龄的鸡均有感染性,但主要侵袭的是4周龄以上的鸡,高产的鸡发病率更高,雏鸡在实际生产中很少发病。在整个鸡群中,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致死率较低,传播特点是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整群发病,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该病的蔓延和发展,患病鸡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大肠杆菌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是最易发生的继发感染[2]。发生过鸡传染性鼻炎的鸡很容易再次发病,首次发病时通常不发生死亡或死亡率较低,但再次发病时死淘率很高,首次发病就发生死亡通常是由于毒株毒力很强。由于副禽嗜血杆菌有“卫星效应”,因此当鸡群患葡萄球菌导致疾病时很容易感染副禽嗜血杆菌而引发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鸡和带菌鸡,其鼻液等排泄物中均带有大量的病原菌,健康鸡在直接接触患病鸡或带菌鸡后,病原容易经呼吸道传播而发生感染,在接触被患病鸡和带菌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以及用具后,病原容易经消化道传播而发生感染。
本病的发生与传播、饲养管理条件息息相关,当养殖密度过大、鸡舍较冷且通风不良时本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升高。另外,维生素A缺乏、寄生虫病等也是此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3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几小时至3d,症状较为轻微的患病鸡仅表现为鼻腔内流出分泌物,且分泌物不粘稠,全身反应轻微或没有全身症状。发病较为严重的患病鸡精神萎靡,羽毛凌乱,喜卧不喜动,食欲不振,鼻腔内流出粘稠的分泌物,且分泌物有恶臭味,患病鸡的鼻周会有淡黄色的痴块。患病鸡的面部水肿,公鸡的水肿程度比母鸡大,有时会因水肿导致睁眼困难,也会因分泌物过多粘住眼睑而导致失明。蛋鸡在发病后1周左右,产蛋率会显著下降甚至停产。有时患病鸡还伴有呼吸困难或腹泻的发生。剖检患病鸡可见皮下组织呈浆液性浸润或黏液性浸润,鼻窦和眶下窦内有大量粘液,鼻腔粘膜有卡他性炎症[3]。发病后的鸡通常在1周内死亡,少数鸡可以坚持2周,但会因失明而无法进食,最终死亡,即便有很少一部分鸡可以耐过,但生长发育缓慢,产蛋率不高,且很容易再次患鸡传染性鼻炎,因此多数养殖场会选择直接淘汰患病鸡。
4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可以大致进行诊断,但要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禽霍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葡萄球菌、禽流感等症状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鸡传染性鼻炎的确诊,仍依赖于实验室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试管凝集试验。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鸡的血液样本,分离血清,将分离到的血清稀释成合适的倍数,而后加人等比例的抗原进行凝集反应,结果为阳性则可以确诊为鸡传染性鼻炎。除试管凝集试验外,阻断ELISA法、PCR法以及细菌分离鉴定法均可以对本病进行确诊,但操作难度与试管凝集试验相比较大,且对试验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因此在多数养鸡场不应用以上3种方式进行诊断。
5综合防控
对于患病较为轻微的鸡可以进行治疗,副禽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较为敏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0.1%的磺胺甲基异嗯唑(SMZ)进行治疗,或在饮水中加入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药物,通常经过3d的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治疗中还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对患病鸡采集血液,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而后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抑菌环最大的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更佳。
本病耐过的鸡仍有再次发病的风险,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才是减少鸡传染性鼻炎的最佳方式。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严格控制鸡群饲养密度,定期为鸡舍进行通风和消毒,在较为寒冷的秋冬季节,及时为鸡舍添置增温设备,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日粮,要求日粮营养均衡,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电解质的配比要科学。不将不同日龄的鸡混群饲养,尤其是雏鸡和成年鸡必须分开饲养。对进人养殖场内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防止外源性的病原进人养殖场。另外,对鸡舍的消毒要彻底,时刻保持鸡舍的洁净和卫生,良好的消毒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
6结束语
鸡传染性鼻炎危害较大,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目前,可以有效预防鸡传染性鼻炎的疫苗有很多种,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传染性鼻炎A型油乳剂灭活苗以及A、C型二价油乳剂灭活苗,这2种疫苗均能使鸡的体内产生足够抵抗疾病的抗体,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很多养鸡场为节约成本,不更换种鸡,而进行强制换羽,此时要进行重新免疫,不仅要进行鸡传染性鼻炎的免疫,也要进行鸡新城疫、禽流感等高发病的免疫。在饲养中,疾病的高发季节可以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一些维生素或矿物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鸡群的发病,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红芳,赵利妮,郑红梅.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特點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12):106-107.
[2]鲁洋.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5):129-130.
[3]苗得园,张培君,杨汉春.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