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在中国诞生了!
2019-09-10
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胰岛素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已知一级结构的蛋白质。此后,桑格因为该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不过,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当时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还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但中国的科学家们不相信,1958年12月底,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正式启动。他们给这个课题定名为“六○一”,意思是六十年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项科学研究。
要人工合成蛋白质,首先要解决氨基酸的供应问题。当时,国内的氨基酸大部分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研究团队只能自力更生自己生产氨基酸。参与这项任务的陆德培到上海生化所学习氨基酸分离技术,从上海市场上买了一点很便宜的丝厂下脚料丝棉头带回北京,准备分离提取丝氨酸。最终,上海生化所从无到有,生产出十几种氨基酸,结束了国内不能自制整套氨基酸的历史。
科学问题最终通过科学来解决,而有的问题,只能通过意志和信仰来解决。在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中,科研人员经常面临毒气等危险。此外,溶剂组、试剂组接触大量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由于实验条件简陋,防护措施不到位,烧伤事故频发,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伤害。不少学生得了肺结核病,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陆德培回忆。
条件很艰苦,但他们没有抱怨,相反,感到满足。“为了争取早日合成,我们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或到图书室查阅文献。当时没有奖金和加班费,谁都没计较。我们北大几人的月工资分别为62元或56元,在北大工作时没有保健费,但是在上海有机所,每月有了3元多的保健费,大家就很满足了。”参与合成工作的叶蕴华,至今记忆犹新。
在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进行的6年又9个月里,中央的政策为这一成果的实现起了保证作用,如执行“科学十四條”,保证5/6的时间用于科研,尊重知识分子,让科学家有职有权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在中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