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模型建立

2019-09-10张宏光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过度劳动力工资

张宏光

摘要:过度教育这个问题,在此之前就有,只是那时我国的研究生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随着在读研究生人数的膨胀,过度教育这一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过度教育的界定,约翰.罗布斯特(John Robest)认为,过度教育就是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超过了他的职业需求。曲恒昌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指出过度教育具体表现为受教育人口的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学非所用、高才低用。现阶段我国的过度教育变现为结构性的过度,具体表现为热门专业的供给人数大于实际的需求,而一些较为基础的学科则出现供给不足。

1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为s,劳动力个人将承担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这一成本既包括物质成本,也包括非物质的成本,如精神上的负担。我们假设高能力者的受教育成本为0.5s,低能力者的成本为s。在劳动力市场上s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作为一个信号发送给雇主。企业将根据教育程度来推测求职者的能力并提供相应的工资w,工资w是关于受教育程度s的函数:w=w(s)。假设高能力者获得的工资为WH,低能力者为WL,且WH>WL。在此基础上,我们假设高能力者工资的增长速度为X1,低能力者为X2。

2模型建立

根據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到高能力者的效用函数=w-0.5s

低能力者的效用函数为:=w-s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图示:

当劳动者接受的教育小于S*时,雇主认为劳动力是低能力的WL,支付的工资;当教育水平大于S*时,雇主认为劳动力是高能力者,并支付的工资。

在这里教育起到了一种分离的作用,将高能力者和低能力者分离了出来。此时的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3相关结论

结论1:只要低能力者和高能力者未来的预期工资增长率有所差异,那么低能力者就有动机改变第一期时的决策,选择接受的教育而不是选择0的教育水平,从而获取更高的总收益;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这种动机就越强,教育的信号传递功能也就越弱。

结论2:我们假设两类人的日后工资增长率水平是相同的,而基础工资是不同的。在此条件下,我们得出伪装者在第二年结束后就可以将投资的成本收回,在第三年时将会获得超额收益。

总结;

本文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却无法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负相关性作出合理化解释,并且在文中我们假设学术类的工资不会增长,技术类职位的工资保持固定的增长速度。再者,两类人在后期工作中的成本差异我们也没有考虑到。这些与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后期,我们还可以对这个模型进行相应的完善,以使其更贴合实际。

参考文献;

[1]贺尊.文凭信号: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张力[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81-484

猜你喜欢

过度劳动力工资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FLY ME TO THE SKY
生意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