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2019-09-10陈晨

锦绣·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圣地亚哥萨特存在主义

陈晨

摘要:《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它讲述了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20世纪的西方社会即灿烂辉煌,又面目疮痍。在这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里,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社会科学文化突飞猛进,以致达到“知识爆炸”的程度。“非理性的”这个术语,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用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等含义。非理性主义指: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旨在透过文学作品本身,揭示20世纪哲学和社会思潮中具有反传统和非理性的色彩。

一、“存在先于本质”的“自我”选择

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圣地亚哥其实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垂钓者,曼诺林的父母相信圣地亚哥,所以让他们的孩子和圣地亚哥学钓鱼,所以曼诺林在五岁时第一次出海打鱼就是和圣地亚哥一起。但八十四天的一无所获,让曼诺林的父母失望了,对曼诺林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如果圣地亚哥凭借多年的垂钓经验,他足可以每日都满载而归,但是他将钓到“一条光鱼肉就有一千多磅重的鱼”作为自己的目标,以致他“在过去的八十四天里,一条鱼也没逮住。”然而,圣地亚哥面对自己这样的窘境,却并不放弃依旧执着,他要钓大鱼!八十四天的空手而归都没能挫败他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我们可以说,是圣地亚哥的“自我”选择决定了他日后真的钓到了一条比船还要大的鱼,也正是他不放弃、执着、顽强的继续垂钓,形成了他“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硬汉形象。

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如此,富人也是如此。”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从出场到退场都是空空一场,他出场时的情况是“连续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鱼”,他的退场是“深受重伤,船上只留下大马林鱼没有鱼肉的一条又粗又长的脊骨”。老人整个捕鱼过程,是最真实的一无所获,他在捕鱼的过程中,自己深受重伤,筋疲力竭,身体遭到严重的损害,而这些用生命换来的一条大鱼,却被鲨鱼抢走,只剩下一条骨架,让老人原本打算用这鱼换个好价钱的愿望也破灭了。老人的身心俱疲,一无所获,整个捕鱼的过程没有意义,他的遭遇是痛苦的、更是荒谬的。

三、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核心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是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圣地亚哥的一切行为,都具有自主选择性,正是这些选择,丰满了他这样一个硬汉子的形象。他选择作为一名捕鱼者,常年出海,海上环境的恶劣以及捕鱼的辛苦,使圣地亚哥“瘦骨嶙峋”。他常年出海,脸上便有了深深的皱纹,再由于常年曝晒在阳光下,他患上了良性皮肤瘤,长满了褐斑。手上也留下了拖拽钓线的伤疤,年复一年伤痕就这样新的覆盖旧的,像沙土被风化般凝固下来。圣地亚哥的外貌特征,也不难看出他的坚韧、顽强、执着的性格特点。在和鲨鱼的搏斗中,老人是不服输的,在他预感到成群的鲨鱼要到来的时候,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直上,他在用生命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小说的最后写到,“老人在小屋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男孩坐在他身边守望着他。老人又梦见那些狮子了。”老人在梦里梦到狮子,我们可以理解为,圣地亚哥支配自己继续奋斗的肉体己经倒下了,但选择继续奋斗人生的精神力量永远不会停止。圣地亚哥会永远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他不会丢掉个性,失去“自我”,即便是肉体枯竭,生命奄奄一息。因此,我们说,是圣地亚哥亚哥自主的自由选择成就了他的这一“硬汉”形象。

四、主题阐释

文中所描写的“出海前打了补丁的船帆”,被作者视为“永远失败的棋子”。连续八十四天钓不到鱼,有人说他“倒了血霉”,年轻的渔夫更是拿他开玩笑,还有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觉得他非常悲哀。作为一个垂钓经验丰富的长者,连续八十四天钓不到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一种职业性的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的挫败。另一方面,老人孤苦伶丁,曼诺林是他唯一的亲人,而他出海最希望有人陪在他身边时,那孩子不在。文中多次有对老人的心理和语言描写,重复多次,“老人需要曼诺林的陪伴”。老人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一个老渔夫却因为打不到鱼,使温饱都受到威胁。最后,面对如此大的马林鱼,年老的他筋疲力竭,在与马林鱼周旋的过程中,他渴求能有人帮助他,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他的希望也一次次落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人来说,孤独的挫败感不亚于事业的失败。老人几乎用生命得到的战利品,最后却被鲨鱼群窃取,只留下鱼的骨架。费劲千辛万苦却换来一无所获,这种失败感是不言而喻的。

在《老人與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将自己内心当中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作品带给读者强大得震撼力和心灵感受。20世纪的西方社会即灿烂辉煌,又面目疮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冷战”以及全球化进程的种种冲突,又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海明威得这部作品,给人类的生存做了一种注脚,那就是保持人的尊严,同荒诞的世界斗争到底。海明威的这种重塑人的尊严的努力,体现了他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追求和探索,尽管这种探索带有悲观宿命色彩。

猜你喜欢

圣地亚哥萨特存在主义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略论《老人与海》中的儿童视角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