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振兴的万州密码
2019-09-10冉隆国
冉隆国
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现代川剧《鸣凤》《白露为霜》和音舞诗画《梦回三峡》……近年来,一个个“万州造”舞台艺术精品相继问世,接连摘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家级大奖和市级大奖。
一个城市呈现如此巨大的舞台活力,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极为罕见,被称为中国戏剧的“万州现象”。解密万州文艺振兴密码,记者惊喜地发现,一条源于人民、展示人民、惠及人民的新时代文艺振兴之路清晰可见。
讲述身边故事带火舞台艺术
“天坑村有条龙,困在深山中;一朝风雷起,冲向碧云空。”2017年,由重庆三峡歌舞剧团打造的原创方言话剧《薪火》在万州公演,迅速成为观众喜爱的“爆款”节目。32场演出,场场爆满。
《薪火》是一台大型原创方言剧,讲述的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天坑村”里,三代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致富的感人故事,剧中人物都能在当地找到原型。
除了《薪火》外,三峡川剧团的川剧小品《称妈》也在当地引起轰动。戏中婆媳相处、子女轮流赡养老人等情节都取材于当地农村,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台下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每个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位于长江边的万州南浦剧院座无虚席,在此驻场的三峡曲艺团定期开展公益演出。在这里,一杯清茶、一把瓜子就能享受到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如今,越来越多的万州市民远离麻将,到剧场里享受本土艺术的熏陶。因此,小剧场时常爆满。
万州戏剧持续火爆的背后,是因为演绎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素材从生活中来,演员从群众中来。”万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万州戏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里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上接艺术,下接地气。
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会演优秀演出奖、社会主义现代戏优秀剧目奖、万州民间民俗调演优胜奖……在万州区熊家镇的陈列室里,一块块奖牌整齐地排列着。每逢重大节日,镇里都要搭建舞台供艺术团表演,当地村民里三层外三层的观演场面比赶集还热闹。熊家镇金龙文苑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艺术表演团队的成员都是普通村民,但他们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根明星。
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点赞,是对万州春晚的真实写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万州本土春晚,已成为当地群众每年最为期待的文化盛宴。晚会以“专业院团打底+民间海选”的方式遴选演员,所有演员都是来自万州本土的明星。
正是因为万州舞台戏剧创作貼近百姓生活,并与艺术完美融合,让每一部作品都能在群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坚守与创新赋予戏剧新生命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是原创方言话剧《薪火》里大学生村官田景秀的台词,也是一个时期内万州文艺界最真实的状态。
影视作品等文化娱乐的多元化,让万州文艺事业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颓势,曲艺团、川剧团、歌舞团和杂技团个个举步维艰。谭继琼就是这个阵痛期的亲身经历者。
1988年,14岁的谭继琼来到当时的万县市川剧团报名参考。从此,川剧成了她一生的事业。作为第三届重庆市“十大女杰”和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万州戏剧的涅槃与重生,都与她的倾情付出分不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起自己练功的经历,谭继琼笑称,从脖子到脚,哪儿都有伤。2000年6月,谭继琼排练川剧《武松杀嫂》过程中,她饰演的潘金莲要用两只2.5米的长袖把种种复杂的心情进行渲染。时值盛夏,身着戏装的她在做大难度身段表演和激情演唱时,几次昏倒在舞台。为达到剧情要求,她稍事休息又从头再来……终于夺得重庆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舞台艺术之星”一等奖、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全国二等奖。
2003年,谭继琼接任川剧团团长时,团里举步维艰,几乎没有商业演出。但她每天依然坚持带领团员们排戏。
2009年,剧作家隆学义写出继川剧《金子》之后的又一力作《鸣凤》,让谭继琼看到了希望。为让川剧团起死回生,谭继琼进行了人生最大的一场豪赌。她举债50万元争取到了《鸣凤》剧本,出乎意料地换来了全团的斗志高昂。
梅花奖代表了舞台艺术中的最高荣誉,是每一个中国戏剧演员的终极梦想。在成都角逐梅花奖期间,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谭继琼病倒了,但她坚持“备战”。在临比赛前两小时,谭继琼的低血钾症再次发病,但她毅然拔掉输液瓶赶回剧场。接近两个小时的表演,谭继琼咬牙坚持下来了。在她凄美委婉的演绎下,《鸣凤》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并最终摘下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功成名就的谭继琼坚持常年下乡演出,从中摸索出了一条艺术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艺术新路。在农村坝坝里唱川剧,如何保证老百姓喜闻乐见?谭继琼将突破口定格在乡亲们熟悉的题材。在演出传统川剧的同时,还创作了《称妈》《戏妻》等与农村赡养、孝道善心相关的正能量川剧小品。这些兼顾可看性与艺术性的川剧小品,语言朴实,人物生动,观众代入感极强。
在江苏扬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三峡曲艺团)主任、团长何菊芳主演的四川竹琴节目《生日礼物》问鼎“牡丹奖”表演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是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曲艺艺术最高奖。
何菊芳天生一副好嗓子,在戏曲说唱方面极具天赋。由她担任主演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竹琴”节目,多次获得全国及市区级奖励。特别是《生日礼物》主题鲜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音色优美,唱腔细腻,声音高亢中透着婉转,对白表演绘声绘色,道具竹琴打法娴熟精准,完美呈现了一个专业曲艺演员的素质和功力。
在何菊芳的带领下,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举办了万州区首届曲艺作品征集评选、万州区首届传统竹琴剧目交流展演和三峡曲艺“周周演”等活动,得到了曲艺界的高度赞扬。
《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是取材三峡大移民的《移民金大花》、讴歌生活真善美的《三峡人家》,还是大型原创方言剧《薪火》、现代川剧《鸣凤》《白露为霜》,都体现了“万州造”戏曲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政府推力催生文艺大繁荣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立戏剧学校、郭沫若领导的孩子剧团以及40年代的抗敌演剧九队曾活跃在万州舞台上,将戏脉传承的种子深深扎根在这座滨江之城。
文化体制改革后,万州京剧团退出历史舞台,只保留了如今的曲艺团、川剧团、歌舞团和杂技团。近年来,三峡歌舞团和三峡杂技艺术团实行“事转企”改革,三峡曲艺团和川剧团划转到非遗保护传承中心。
中国戏剧“万州现象”的背后,是来自政府的强大推力。正是因为政府的倾力扶持,让歌舞剧团每每面临险境时总会化险为夷。即便是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也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推向市场。
重庆三峡歌舞剧团团长蒲庆云对此的感受尤为深刻。2014年,为将《梦回三峡》剧目搬上舞台,他不得不四处筹钱。173个演员排练了整整3个月,但账上没有一分钱。就在他走投无路时,万州区文化委原办公室主任打来电话,电话那头:“80万帮扶资金马上到账,帮你们渡过难关。”电话这头,蒲庆云泪流满面。
万州区文化委負责人告诉记者,万州对文艺事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川剧院和曲艺团的运行经费和人员工资全都纳入财政预算,而事转企的歌舞团和杂技团每年都有较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推动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区里通过购买服务或撬动社会资源等形式,让百姓免费欣赏高质量的舞台艺术。区里还将舞台艺术创作作为对演职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年度评优和各文艺剧团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出台了各类艺术比赛经费补助补贴办法细则,形成了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让“万州造”戏剧走得更远,区里及时邀请国内戏剧界的权威专家对“万州造”剧目进行全面会诊,力求将每一个剧目都打造成为精品。在排演《移民金大花》时,重庆著名导演胡明克带来的戏剧理念和专业素养,让剧组上下耳目一新。在排练《鸣凤》剧目时,聘请《金子》作者、著名剧作家隆学义担任编剧,全国知名话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担任总导演,为剧目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不仅让“万州造”戏剧走出了万州,也走出了重庆。先后到北京、浙江、山东、湖南等地演出,《移民金大花》演出250场,《三峡人家》演出300多场,《鸣凤》和《白露为霜》均演出上百场。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和曲艺人的创新坚守下,万州不仅实现了曲艺、川剧、话剧、杂技等传统戏剧的蓬勃发展,其他舞台艺术也得到空前繁荣。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这座移民之城、文化之城和生态之城散发出了耀眼的文艺星光。
图片/万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