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裕禄工作方法 推进县域治理“三起来”
2019-09-10刘善花
刘善花
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今天仍然如此。中国有2800多个县市区旗,生活着近70%的人口,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家行政管理重心下移,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县域治理在国民经济发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的关键点。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域治理最大的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怎样做好县域治理工作,当年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树立了榜样。
一、“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增强干部的担当意识
虽然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但如果没有领导,这力量有时就发挥不出来,如同一头水牛掉进了井里,有劲无处使。群众盼望好干部、好班子主动担当作为,指引方向、带领他们一起干。
1962年12月,焦裕禄来到兰考。他发现,连年受灾的兰考,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焦裕禄想:“群众在災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完成除“三害”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到兰考县火车站,他指着火车站广场上的逃灾群众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二、“牵牛要牵牛鼻子”——要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但在这许多矛盾中,必有一个矛盾起主导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刚来到兰考不久,焦裕禄发现,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劝阻老百姓外出逃荒要饭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有人认为“兰考灾民外逃是给兰考抹黑”。县委还专门设置了“劝阻办公室”,防止灾民外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焦裕禄了解到造成兰考现在的穷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兰考的风沙、盐碱、水涝肆虐。焦裕禄想:“牵牛要牵牛鼻子”,他明白了他来到兰考后的重点工作是什么了,那就是根治兰考千年灾患的“三害”一一治风沙、治盐碱、治内涝。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县委撤掉了“劝阻办公室”,设立“除三害”办公室,带领调查队把全县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了个透。怎样在“除三害”的同时留住人?焦裕禄想到了“以工代赈”的方法,把有限的赈济粮食变成工酬,奖励给坚持抗灾生产、“除三害”的群众。这个政策被老乡们形象地表述为“叫人政策”,“叫人”,叫自己家人回来,参加抗灾生产。“三害”泛滥、饥荒严重是人口流失的根源所在,而人口流失又使得抗灾生产劳动力不足,灾害继续扩大。面对“死循环”,焦裕禄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探寻了水、沙、碱发生、发展和治理的规律,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带领并依靠群众的力量减灾自救,终于改变了兰考面貌。
三、“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要做好扎实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就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它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
刚来到兰考,焦裕禄也不清楚兰考的风沙、洪涝、盐碱的具体状况,他知道,要想“除三害”,必须先摸清“三害”的情况。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决定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为了搞清一块盐碱地的类型,焦裕禄不时地用口品尝着每一块地的泥土:在一阵阵肝病反应的恶心中,辨析出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臊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在普查中,焦裕禄让工作人员将盐碱地分成六类进行统计,绘制出全县分部分类图。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内涝是形成盐碱地的根本原因。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焦裕禄带领大家要摸索出了治沙、治水、治碱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给兰考人民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