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人物命运

2019-09-10卢俊欣

锦绣·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卢俊欣

摘 要:在“一切都翻了个身,刚刚有个安排”的十九世纪的俄国,正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教育、政治、农村、城镇、儿童、医疗等问题纷纷而至,人们的思想与现实差距发出巨大碰撞。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的列夫·托尔斯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用一部宏伟巨著记录了自己思想悄无声息的改变,这便是《安娜·卡列宁娜》。在这个百来个人物构成的庞大社会体系中,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一个个家庭紧密相连。在新旧力量的对抗中,像小说里主仍安娜这样的普通人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而正是因为丑陋事物 的出现,像托尔斯泰这样的思想家也愈发觉得任务的重大,这一点在列文这个角色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个特殊时期下人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成了这个时代里的人们思考的问题并且与社会开始打响了持久战。

关键词:家庭命运;个性解放;女性主义;泛爱论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一个外表优雅,情感真诚,充满生命力并且极具人格魅力的年轻女人。她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并孕育一个孩子谢辽沙,多年过着贤妻良母的生活。在這种羡煞旁人却索然无味的生活里,安娜从未对内心的渴望得到真正满足。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哥哥奥勃隆斯基家做客,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在舞会上相遇而暗生情愫,未曾想与伏伦斯基竟又在回家的火车上碰面。此时,伏伦斯基已被安娜迷得神魂颠倒,而故事后来的发展便是两人迅速坠入情网。她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恨,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向丈夫卡列宁提出挑战,弃家而走,依伏伦斯基为生。从刚开始的丈夫不同意离婚到安娜的熟视无睹,每个人都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她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跟伏伦斯基在一起的日子她几乎拒绝了一切抛头露面的活动。她奋勇反抗誓死捍卫她的爱情,然而好景不长,她终于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隙,最后,她走上了自杀身亡的道路。安娜临死前表现出一系列反常心理,都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把猜测,怀疑,误解展现出来,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她满怀恶意对待其他人,然后一步步走向车轮,走向死亡。

相比起安娜,吉蒂跟列文的爱情简直就是一段福音,吉蒂有些浅薄平庸,但却足够讨人欢喜,她管理的是一个一日三餐里小家庭的生活圈,她把全部精力用在经营一段美好婚姻,抚养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小窝。从拒绝列文的求婚再到求婚成功的伏伦斯基背叛了她,她无法承受那么大的苦难,大病一场,在疗养院几经波折后逐渐恢复过来。而列文觉得吉蒂的拒绝让他受到了巨大的侮辱,便一心想从阴影里走出来,但一直到后来再次遇到坐在马车里前往叶尔古绍沃的吉蒂,一个短短的对视,当一双带着惊奇喜悦的眼镜看向他时,他再也无法欺骗自己了,他明白了他依然深深爱着吉蒂。终于在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家的聚会上,两个年轻人再次相遇,两个年轻人再次相遇,两个心有灵犀的人在一起玩数字游戏,当列文感受到吉蒂对他的爱给予反馈之后,他决定再次去吉蒂家商量婚事。在神父的见证下,两个人成为了人生伴侣。婚后,不仅有婚姻的甜蜜,也有平凡家庭的小吵小闹,当列文穷困潦倒的哥哥临死时,是她给了他最后的人生安慰,他们的孩子出生后,吉蒂几乎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这个小男婴。在暴风雨突然来临的树林里,吉吉跟保姆死死用身体护住孩子,作品里无时无刻不在彰显母性的光辉。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安娜则有不一样的做法,她极度喜爱谢辽沙,却对与伏伦斯基的孩子没有多大感情。她在儿子生日那天偷偷来到原来的家,可是因为丈夫的回来,他连礼物都没来得及给儿子便匆匆而去。小说里安娜跟儿子相拥而泣的场面描写让人心头颤动,安娜的泪水里全是对儿子的愧疚与疼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品里一个生命鲜活的女人走向死亡?或者说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两个典型女性、两个家庭命运的大相庭径?无疑是他们共同生活的,那个百来人构成的上流社会。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政府官僚集团的代表,安娜说:“八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我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个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的社会里女人只是他们用来显耀地位的一种符号,他们以拥有年轻貌美的女子作为荣耀,这些女人成了他们风光路上的装饰品,一种形同虚设的物件。就好比安娜,她对于卡列宁来说只是一种颜面的象征,哪怕在知道安娜出轨以后,他试想过好几种报复的念头,甚至杀死伏伦斯基的念头都曾一闪而过,可是为了维持好表面稳定美满的家,为了他的地位和面子,他给安娜的信中这样写道:“无论您行为如何,我不认为自己有权中断上帝以其威严使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家庭关系不可以因配偶一方之任性、专横或乃至犯罪而破坏,我们的生活应该一如既往,照旧进行。”身为一个男人,他觉得妻子做了这种不光彩的事完全无所谓在他的前途面前,他心里的念想全用在飞黄腾达上。安娜一开始对这个政府官员的圈子还抱有惊喜与欣赏,可当她越走近却越是想逃离,对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冰冷机器”安娜毫无兴致。而此时英勇健康,真诚浪漫的伏伦斯基一出场就显得恰如其分,释放了安娜内心的少女,心底的东西一点点被唤醒,她再也不想做一只供人欣赏的花瓶,于是她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提出挑战。在这一点上,安娜确实是女性主义中的佼佼者,她大胆公示她的出轨,甚至在丈夫知道的情况下还继续跟伏伦斯基约会,代价随之而来,各族社会各种涉交场所立即对她关闭,把她拒之门外。伏伦斯基甚至也因此受牵连,畏首畏尾的生活,所有的猜疑、妒忌甚至无理取闹便从这时候埋下祸根,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少,安娜开始自我封闭,所有人都对她逐渐厌恶,就连伏伦斯基的妈妈也对她嗤之以鼻(第一次在火车上认识的时候老太太无比赞赏和喜欢安娜)。他们的争吵越来越多,安娜不断怀疑他与别的女人有不光彩的事,到后来,他们不约而同生出了一种对彼此的厌恶。托尔斯泰在这里深刻揭露了贵族社会的虚伪和它富丽堂皇的外表下掩盖的肮脏、腐朽。安娜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用全部尊严与勇气换来的爱情会输的彻彻底底,可是她却又是明白的,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悲剧的原因,无能为力也成了对这段感情的最后释怀。

从这部小说看,作者眼中的女性独立应该是女性地位的独立和感情的独立,在一段平等的婚姻中,女性不可能也不能够完全依赖于男性。比如:经济独立。本身放弃自己的价值追求而全身心投入婚姻就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能任风驶舵,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其二,女性不应该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爱情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精神补品,可它也不是灵丹妙药,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至于让自己失了理智乱了方向。

《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世纪之作谈起来只会使人欲罢不能,里面暗含的人生哲理与生活经历是无价的财富。主人公安娜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主要从任性解放和女性主义两大方面对《安娜·卡列宁娜》这部巨著进行简单分析,在当今世界文明各色各样的潮流中,各类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可是《安娜》如同一座深藏稀奇珍宝的大山,璀璨夺目,引无数人攀登找寻,探索它最为瑰丽而且永无休止的秘密。

参考文献

[1]《安娜·卡列宁娜》智量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

[2]《安娜·卡列尼娜》,裴家勤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Body Wri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The Company of Wolves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3
Comprehens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大众女性主义”为何流行?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