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的“红色学者”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著作延安马克思主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延安整风运动和大规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展开,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被翻译介绍进来,形成20世纪西学东渐的又一个高潮。与此同时,有一批“红色学者”涌现出来。

“红色教授”何思敬

何思敬(1896-1968)系浙江余杭人,少时东渡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社会学,并学习德语。1927年2月,何思敬学成回国,被广东革命政府聘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共内战期间,大学内的政治派别斗争激烈,何思敬站在進步立场上,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又在课堂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位“红色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思敬到上海参加“文化界抗日会”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全面爆发后,何思敬辗转到达延安。何思敬在延安的九年,可谓如鱼得水,曾担任延安大学法律系主任及法学院院长等职。他还受毛泽东的委托,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翻译出版。莫文骅将军曾回忆称:“何老在帮助毛主席理解克氏这部难读的书,是有一定贡献的,也是间接在毛主席写《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出了一点力。”

1948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迁至河北平山西柏坡,在那里,何思敬协助周恩来草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为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做好了准备。

新中国建立后,不愿搞行政领导工作的何思敬进入北京大学任法律系教授,不久后调到新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

“延安二张”

张如心(1908-1976)、张仲实(1903-1987)是著名的“延安二张”,他们都是留学苏联的“红色学者”、“科班出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张如心早年即在故乡广东兴宁投身革命,1925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的招考,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1929年学成回国,在上海从事文化运动,专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间编写了四部哲学著作,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起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

抗战爆发后,张如心先后任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延安大学副校长等职,并一度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

1941年3月,张如心在《共产党人》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第一次公开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9年后,张如心任东北大学校长等职。

张仲实系陕西陇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0月通过考试,远赴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翻译班学习,与杨尚昆、张闻天、伍修权等一起从事马列主义理论著作的翻译工作。他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当年毛泽东在延安写作《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时都曾作为参考,并在书中大段摘引。

新中国成立后,张仲实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领导小组组长,主要精力用于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等。

(摘自《同舟共济》201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著作延安马克思主义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秒变戏精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画家的数学著作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毛主席著作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