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9-09-10夏艳平

锦绣·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有效途径生活化小学

夏艳平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构建真实、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有效途径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既凸显了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又明确了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则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这门课程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而服务的。其实也就是再次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生活性。

那么,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生活性都很强的德育课程,怎样让课堂教学也趋于生活化而达到其真正的教育目标呢?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老师,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立足生活,读懂新教材。

新教材的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综合,把品德课与社会课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这也就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新教材特色。

2.立足生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许多课堂中,教师始终是摆着教育人的脸色去上课,学生们很少说实话,一些学生课堂上说的一套,生活中做的又是一套,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思考,真实地表达想法,需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较为平等的环境中,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拥有的一颗童心。教师如果自己也能拥有一颗童心,就更容易理解学生们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想法,更容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能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更愿意把教师当朋友甚至当知己,更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向教师倾吐心声。生活化教学空间下,教师也可以尽量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倾听不同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简言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3.立足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十分注重实践性原则,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生活教育必是教学做合一的”,始终把实践活动作为主线,强调以实践为中心,强调教学与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的确,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应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课程以儿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从学生的视角去看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喜好,基于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展开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愉悦的生活互动,让学生产生生活问题的联想与反思,懂得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和实践,而非理论性的说教,或是脱离生活基础的德育。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都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这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有选择的、坚持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意志体现。没有这种道德意志的行为,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课程教学要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在具体教学时,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展示調查结果,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学生间互相监督和榜样的力量,把社会公德教育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4.立足生活,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思想,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保障教科书为学生服务。但再好的教材,当它走进课堂,都有所缺陷。为此,教师的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充实课堂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多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课堂讲解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如联系央视《焦点访谈》、《心理访谈》报道视频中的相关内容拓展课程资源,突破教材限制,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点,回归社会,尊重学生需求。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构建真实、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文明.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7(2):68-69.

[2]古素琼.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J].科学咨询,2017(26):85-85

[3]陈学兆.提升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8(8).

猜你喜欢

有效途径生活化小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