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文化
2019-09-10刘影
刘影
摘要:汉民族文化对汉字取形方式的影响,分析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汉字的构形理论的建立,使得汉字的结构化繁为简,使得原本看起来一个一个汉字有了一根贯彻其中的线索,找到汉字造字的规律。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汉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调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汉字以被世人认为是人类目前最伟大的文字。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293-02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乐道,再加上历史底蕴的深厚,我们在认识汉字、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研究更多的还是站在字源学的角度去“说文解字”,忽略了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汉字性质的变化。虽然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把汉字的文化信息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但这种应用还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口和联系点,使得汉字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汉字表意为主体的文字开始自己的研究,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
1.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真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在对其进行学习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1.3數理统计法
将搜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便于今后进一步调查研究。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先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凭借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但记忆容易遗忘或走样,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能长远流传。因而,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创造了汉字。自古以来汉民族长期积累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所以汉字是既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字体系。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3.汉字的文化特征
3.1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2语言基础发音多
汉字和汉语基本相适应。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也基本上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语素非常合适。汉字是文字单位,语素是语言单位,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一个汉字可以表示几个不同语素。如“米”。一个语素也可能由几个汉字构成。如缠绵等连绵词和“沙发”、“日本”等一些外来词。但大部分汉字都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的。由于采用了增多基础文字的方法,就必然导致基础音多的问题。而我们只有一条舌头一个口腔,所以只能在同一发音上进一步利用音调进行区分,虽然这样做简化了口型的变化,很省体力,但相应造成在语言发音有微小变化时就会产生很大错误,所以要求发音准确性高,这当然增加了学习难度,对没有太大音调要求的拼音文字母语者来说,无疑难以适应。汉语音节结构非常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多种,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种,加之词行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很活跃,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1)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
(2)对于汉字我们能够客观冷静全面的看待它的优缺点。另一方面,在两千多年的汉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更深更广地揭示汉字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并逐渐地把这种研究和汉字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得古文字的研究走出了象牙塔,由故纸堆走向了应用的前沿阵地,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汉字性质的变化。虽然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把汉字的文化信息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但这种应用还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切人口和联系点,使得汉字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从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人手,深人研究汉民族文化对汉字的取形和构形方式的影响。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汉字人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王贵元在《汉字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構造反映了文化现象。这就表明汉字文化一方面要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整体放在人类的文化大背景下来观察它与其他文化事象的关系,即宏观汉字文化学;另一方面要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形和总体构形系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加以揭示,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我们这里所讲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第二个方面的,也就是微观汉字学的范畴。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它要从历史文化和客观环境出发,对汉字个体字符构形的状态及其原因加以解释,同时对汉字构形总体系统及其演变的历史之所以如此作出回答。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态、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5.结语
汉字的最大优点,无疑在于它的超方言性。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南北东西地理环境差异极大,因此存在在多种方言。如北方话、闽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等等,各种方言之间差别极大,不同方言之间交流非常困难。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发音的不同导致文字的不同,各方言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可能。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的存在,则使各方言区虽然语言不同,但可通过汉字进行交流而毫无障碍。汉字的超方言性,使它成为中华文化的凝结剂和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源泉。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汉语言教学上,对汉字的教学方法是比较陈旧的,分析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改进汉字教学,旨在拓展教学思路,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强化一种教学方式,给提高教学效率多一点选择。这种方法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增长结合起来,把掌握方法与提高效率结合,尽可能使汉字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得到一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