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9-09-10董燕仲
董燕仲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在本文中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一台创新的“好戏”。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37-01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和高涨的热情,为此,我们教师只要合理抓住这有利时机来进行教学,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较轻松、有效地学会相关知识。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1.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并能独立地投身于学习中
对于广大孩子来说,玩是最快乐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探索,由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融人到玩中,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具体教学中,选择孩子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内容教学,如可用益智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的学习中,体会和感知,以进一步熟悉鼠标、键盘等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缺乏稳定性的持久性,很容易见异思迁。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认真分析与总结,并应清醒的认识到:孩子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容器。教师应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允许孩子适量选择,满足他们内在的需要,而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和制止,而应做学生的伙伴、朋友,共同与孩子交流学习,分享学习中的乐趣,共同承担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克服了困难取得胜利,学生沉寂在喜悦中,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制定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其学有收获,教师也随着学生的一点点进步,给予合理表扬与指导,学生就会把这种学习热情坚持下去。
2.多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习兴趣贯穿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如果只靠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有限,也难以让学生学习兴趣持久,那么我们就必须拓展空间,开展适合孩子接受的活动,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教师可在每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大多数学生课后会通过种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如可通过朋友、家长交流,查资料、上网等;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予以解答,通过这些方式增强兴趣学习的指导。
3.注意加强学科内容间的整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3.1重视点燃学生信息技术创新的火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确如此,创新人才都有种追求普遍规律、敢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只有从基础教育中的每一门学科抓起,不断地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创新活力,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但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起初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激活它,通过教学中的实际体验,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创新的萌芽,那么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也是轻松而愉快的。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很好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它的好奇心,使学习成为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改变与学生不能平等,过分强调师德尊严,教师权威,这样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激情。
3.2正确诱导,让学生的情感作为创新的动力源
多少年来,学生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的情感联系,否认了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就不能不重视学生信息技术情感的激发,作为教师正确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信息技术創新情感的驱动和感染下,尽情发挥可挖掘潜力,释放这种创新激情。如可通过讲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敬业奉献精神,也可以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训练,还可充分运用表扬激励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发现创造带来的愉悦。
3.3与时俱进,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息技术创新观
信息技术创新观,会影响到其创新情感的激发和创新热情的产生。如果一个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观确立,标志着信息技术创新意识的初步形成,可是这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需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中长期积累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应因势利导,调动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创新观。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环境应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各种学生均有独立思维的空间,展示的平台与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求异,并时常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让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内化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并能个性化、创造性解决问题。